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新教材中的幼儿美术教育-海南学前教育网

2010-12-19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新教材中的美术教育

访仙中心儿童园  儿童教育 快乐南海王  6462250

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儿童园综合活动丛书》从多方面对儿童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下面,我将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幼教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谈谈对新教材的使用和体会。

一、     创设均等的机会,促进儿童不同层次的提高

  新《纲要》中指出“在美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儿童,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儿童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以前,老师们偏爱那些模仿力强,很会领悟老师意图的儿童,把他们归为能力强的有才艺的一类。老师对他们另眼相看,指导得更为详尽,而一些所谓“能力差”的儿童,老师总认为他们是很难“开窍”的,就听之任之,放手不管了。这样就造成“好得更好”、“差得更差”,而且两个极端对儿童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 策略:

1、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位儿童,创设均

等的机会,让每位儿童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培养。

2、美术活动中,老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组织活动要多样化,可采用全班指导、小组指导、个别指导和区域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如在绘画活动《我的同伴》中,我们

遵照新《大纲》中“满足他们不同特点和需要”的要求,采用了粘贴、绘画、沙画、绳画、线描、撕画分组活动的方法,把全班儿童分为能力强、能力中等、能力稍差的三组儿童作画,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作画要求,促使他们在不同的能力水平上都有所发展。当然,这种形式也不宜一成不变,否则无形之中会给儿童冠上能力强、能力差的帽子,不利儿童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分组,使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进入“能力强”的行列。
二、引导儿童自主创作,快乐享受活动过程

新《纲要》要我们为儿童“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并提出“儿童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这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的又一功能——儿童表达自我,宣泄情感。以往老师在美术活动教学中往往是三步曲:导入并出示范画--讲解示范--儿童练习(依样画葫芦),最后是展示作品,儿童互相欣赏(比谁画得像)。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呆板,作品千篇一律。这种只强调技能模仿的教育,会扼杀无数个梵高、贝多芬。
    “儿童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老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里深刻的揭示了美术活动的过程。

★            策略:

1、老师拓宽美术教育的内容,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鼓励儿童自由充分地表现和创作。美术教育的题材其

实是很广泛的,老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那些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对儿童进行教育。在农忙季节时,如:在引导儿童观察农民伯伯收割稻子的情景,画出最喜欢的丰收之景;在农贸市场,鼓励儿童观察每个人的神态动作,然后进行创作;在脸谱活动中,通过学习一些京剧中的绘画的基本要素:脸谱、色彩、服饰对称等,让儿童对京剧色彩形状有初步地了解,让儿童从小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

2、在美术活动时,老师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创作,注意儿童创作的流畅性。儿童的现实与想象是混为一体,很难划分清楚的。在活动时,儿童会快乐地建构想象的虚幻的世界。在绘画“小青蛙”时,会把自己想象成穿着绿衣裳爱捉害虫的青蛙在稻田里跳来跳去……这时,在泥工活动中,把自己想象成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等。老师如因一些常规或技能上的问题打断了儿童的活动,把儿童从想象的世界拉回到现实中,儿童会很不情愿。有时,我们就会看到一些儿童不听老师的讲解,继续自己的活动。即使老师讲完,让儿童接着活动,他们也很难再回到先前的那个“快乐的世界”。因此,在美术

活动时,老师切忌随意打断儿童的活动。如有些儿童确实遇到困难需要老师帮助时,老师可提供个别性的帮助和指导。

3、 在美术活动时,老师切忌灌输式,不要一味地强调技能的训练。在让儿童自由畅想、随意作画时,巧妙地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技巧;让儿童听音乐创编故事时,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创新。总之,在活动中,老师如何适度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三、欣赏自我、欣赏同伴,注重儿童个性的培养

新《纲要》中指出“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地快乐”,“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作品地条件,引导儿童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纲要》中,主张让儿童感受快乐,体验成功;主张儿童大胆地表露个性,张扬自我;主张儿童会欣赏自己,更要学会欣赏他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幼教理念,我们老师如能正确地理解把握,把它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那么对于儿童良好的个性培养,对于儿童未来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 策略:

1、老师要会欣赏儿童的作品。因为美术活动是儿童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

儿童喜欢表现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他们的作品是最能体现自我价值,使他们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他们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因此老师的欣赏、好评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从老师积极的评价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快乐。如儿童画高兴时的人时,一个人头超过身体几倍,身体和胳臂只画一条向上翘的线条,在我们大人眼里,这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人”。但在孩子的眼里人体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在评价儿童美术作品时,不要仅从画面的构图、色彩、比例等方面评价,还应观察儿童的整个创作过程,引导他们快乐地活动,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各种情感体验。

2、引导儿童欣赏自我、欣赏同伴,并学会与同伴合作活动。一般来说,在美术活动中,儿童对于自己的作品很欣赏,很陶醉,而对同伴的作品关心甚少,这和他们的心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要适时的对儿童作品进行评价,最初以老师为主,慢慢地引导儿童评价同伴的作品,逐步树立起“我能干,大家都能干”的意识。在中大班时,老师可专门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创作活动,为儿童创设条件,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在这些活动中,让儿童逐步懂得“我能画好,别人也画得不错,如果大家一起画就会画得更好”,从而来培养儿童之间的合作意识,这对良好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

 四、美术教育和生活、科学、文学等活动的整合

在传统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味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学习,很少把它和各领域活动联系起来,即便在

儿童园轰轰烈烈搞综合主题教育的时候,也只能算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整合。新《纲要》中要求“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

★ 策略:

 1、通过多种途径,将美术教育和各领域教育相互渗透。如美术绘画活动《毛毛虫》中,让儿童在音乐伴奏下模仿毛毛虫吃东西、睡觉、脱衣服,最后变成美丽的蝴蝶。接着便是自由发挥、自主设计画面。我们仔细品味,不难发现在美术绘画活动中,除了音乐这门学科外,其中还蕴含了一个科学的知识--蝴蝶的成长过程。美术活动就是这样经常和科学、社会、语言、健康等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儿童老师,不但熟悉本职的业务,更要加强学习,扩充知识,以此来适应各领域之间教育的相互渗透。

2、加强日常生活中的美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艺术:校园的花草树木,公园的楼台亭阁,小巷的青砖红墙,以及张灯结彩的节日街头、色彩缤纷的广告霓虹……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老师要善于引导孩子留意美、欣赏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来进行美术教育。

总之,新教材根据《儿童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促进儿童和谐发展为本,尊重老师的教育智慧,尊重儿童的自主创新,为我们指明新时期儿童教育的方向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此,我们将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将

[1] [2] 下一页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艺术教育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