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民间游戏活动与儿童健康研究实验报告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运用游戏对比实验法,使家长们看到这样一个数据,参与实验的儿童不光体能和手的灵活性有所提高,而且动手、动脑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民间游戏是民间娱乐中最常见、最简易、最普遍的趣味性活动,是一种极富参与性的娱乐活动。它的形式生动丰富,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心理,而且游戏基本不用借助复杂的玩教具就可以进行,并能给游戏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随意创造的余地。

  本着传承和发扬民间游戏的精髓、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我课题组重点挖掘了汉、傣、川等各民间游戏资源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利用亲子互动这一载体,与幼儿教育教学相结合,使儿童在游戏的同时,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机会。

  二、实验前测与实验目标的提出

  我课题组针对实验课题,向全体家长进行了实验前测问卷调查及个别家长座谈。共发放调查卷32份,收上问卷30份,反馈率94%,其中85%以上的家长对民间游戏持有很积极的态度,并且表示希望能通过亲子互动来提高儿童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我课题组将民间游戏与儿童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目标确定为:

  1、通过儿童与家长利用废旧材料合作制作可操作性玩具,并一同游戏,让儿童体验亲子交流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高儿童各方面的能力。

  2、利用简单的可操作性玩具,对儿童进行单、双脚跳、行进跳、踢的训练,以及走、跑的变换训练。

  3、培养儿童乐观、开朗、乐于合作,愉快参与集体游戏的情感。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及与家长交流的情况,我课题组采用了对比实验法和随机抽样实验法、观察法、先后让12名儿童参与了实验研究。实验步骤如下:

  1、亲子协作过程:

  (1)教师提前一周交待所带废旧材料,要求儿童与家长共同准备,教师提供塑料、胶带、剪刀等工具。

  (2)平均两周进行一次制作玩具的活动。教师出示所做玩具,并详细讲解制作过程,要求有难度的步骤家长做,简单步骤由孩子完成,大约半小时均能做完。

  (3)教师讲解玩法(基本玩法),家长配合指导儿童游戏,并可根据已有经验创编游戏的玩法,活动结束以后,可将玩具带回家,由家长指导并与儿童一起玩,第二天将玩具带回幼儿。

  2、儿童集体活动过程:

  (1)在每天的户外活动中,利用10--20分钟来练习,并进行比比谁最棒,及比比谁的花样多的表演,给没有参与的儿童看。

  (2)教师进行动作要领的指导及示范。

  (3)游戏童谣化。教师帮助儿童边游戏、边创作、边创编出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儿童充分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四、实验内容与过程

  我课题组实验内容为一个月两次亲子活动(亲子共同参与),每周三次户外的民间游戏活动(师幼共同参与)。并有序的分阶段穿插进行。

  第一阶段(3月份至4月份中旬):分两组共制作中型海绵包12个,小型沙包12个,主要利用废旧大、小块布头,碎海绵或棉花、沙、米等填充物。中型沙包一端连接大约50cm—60cm的布绳,用于儿童捏拽。小型沙包不缝布绳。

  中型海绵包游戏的民间游戏形式:

  (1)背物过障碍:训练儿童的感觉及走、跑的控制协调能力,在初次练习时,一半儿童控制不好,中途有掉包现象,经过15分钟练习,所有儿童都能顺利通过,并配合童谣“小蚂蚁运货忙”。

  (2)双人配合夹海绵包:开始训练时,两人用胸夹住海绵包,双手不扶,走50米,掉不下来,大多数组儿童都能完成,后经儿童改编用背夹,两人臂挽臂,儿童对此游戏乐此不疲。

  (3)踢海绵包:开始训练一个脚有节奏的踢,过渡到两个脚交替踢,进一步过渡到行进踢(包括向前进,向后退)。在所有儿童达到标准后,一半儿童学会花样踢,及进行花样踢。短短两周,张宇灿、刘梓欣、陈茁小朋友能连续踢30个,花样踢-----即左、右脚轮换踢、正反脚踢10个左右。配合童谣“踢沙包”。

  小型沙包的民间游戏形式:

  (1)学夹沙包:一周后,三分之二儿童已能将沙包夹过1米线外。

  (2)沙包跳“房子”:一周的练习,儿童全部掌握跳“房子”的要领,单脚跳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3)踢沙包:在训练单脚踢时有很大难度,变换形式,将沙包放在脚面上,用劲踢出,经过一周的训练,所有儿童都能将沙包踢出1.5米以外。

  第二阶段(4月中旬至5月底):分两次共制作高跷12对。主要利用“旺仔”牛奶铁筒和废旧跳绳。

  (1)开始训练儿童双脚在高跷上站立,双手将绳拉紧。

  (2)过渡训练

  ①儿童双脚平稳向前迈进,经过一周的训练三分之二儿童走100米之内不会从高跷上掉下来。

  ②训练儿童向前迈进50米后,向后退行50米,由于难度的增加,二周后儿童全部能做到100米之内向前、向后行进不掉下来。乔子辰、运迎迎小朋友掌握较快。

  ③变换队型训练,儿童做到脚步平稳,相互不碰撞,不从高跷上掉下来。队型的变换由两路纵队交叉后,变成圆型(花朵型),做“花朵”的开合(向前、向后退)两次,再变回两路纵队,然后变成梯型,最后成两路纵队下场。经一个月训练,做为“六一”表演的汇报节目。

  第三阶段(6月份):分两次制作布龙一条,主要利用废布、竹竿等辅助材料,利用稻草、竹竿和雪碧制作一个象征的“龙头”,再用布制成大约20厘米的制作出“龙身”。用小竹竿或木棍插进“龙头”、“龙身”,让儿童举着舞。训练儿童走、跑、转向走,转向跑,蹲走的能力及集体合作能力。训练期间穿插民间游戏“木头人”,来训练儿童跑的控制力,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儿童的合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儿童对“舞龙灯”的游戏兴趣很浓。儿童自我发挥“小龙”戏水,“小龙”戏珠等游戏,花样繁多。

  五、实验结果

  本课题组采用“向所有家长展示”的汇报方法,通过12名参与实验的儿童的展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家长更了解课题组关于开展民间游戏与儿童健康研究的成果。在每个新的民间游戏开展前,都有许多小的民间游戏做辅助练习,例如:在玩“跳房子”之前,辅助的民间游戏是“瞎子”摸“拐子”;玩“舞龙灯”之前,辅助的民间游戏是“老鹰”捉“小鸡”等。通过每一次的亲子制作和这次展示,都给家长新的启发,使他们知道孩子喜欢的玩具不光只是那些买来的,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的玩具更受孩子们的喜爱。每次对所制作的玩具进行各种不同玩法的尝试,都使孩子们体验到了一物多玩的乐趣。例如:沙包,可以用来踢,还可以进行,夹、投掷、头顶、背着沙包爬等多种游戏,也使家长们更了解和认识了民间游戏的随意性和广泛性。

  运用游戏对比实验法,使家长们看到这样一个数据,参与实验的儿童不光体能和手的灵活性有所提高,而且动手、动脑能力也大大提高了。90%的实验儿童能详细描述和示范制作玩具、进行游戏以及变化花样的过程,95%以上的儿童在运用及变化玩具的玩法上掌握较好,而未参与实验的儿童通过模仿,和后来的参与,掌握能力的只有70%。

  家长一致表示对民间游戏有了新的认识。此次科研成果汇报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极大地培养了儿童及家长参与民间游戏的兴趣。“民间游戏”实验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儿童户外活动,使孩子们更爱上幼儿,出勤率也提高了。

  六、实验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的成果汇报和对比组的展示,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赞誉,并表示今后积极配合我班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在多项民间游戏活动中,童谣的创编有所欠缺,在游戏中,为了提高儿童的兴趣,以后要改进游戏童谣,应为短小的、琅琅上口的。还有,今后要多请家长共同参与民间游戏的创编,丰富民间游戏的形式和种类,体现家园共育,使家长成为幼儿教育工作的积极参与、支持者。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第三幼儿 赵元红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