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如何指导儿童偶发性科学活动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当儿童面对某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时,常常会问一些“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这种随机产生的对科学的好奇现象我认为是偶发性科学活动信息。如何让儿童偶发的科学兴趣成为有效的科学探索活动呢?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一、抓住契机,适时给儿童科学的解答。

  儿童的学习具有情绪性,当他们情绪高涨的时候,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注意到了什么马上就要问,想到了什么马上就要说。如在一次晨间活动中,两个儿童在给螃蟹换水时发现了螃蟹吹泡泡的秘密:“快看,螃蟹吹泡泡了!”“真好玩,螃蟹怎么会吹泡泡呢?”“它看到我觉得高兴呗,就吹泡泡了。”“不对,它是看到我才吹泡泡的!”他们争执不休,便向老师求援。老师说:“你们去观察一下螃蟹在什么时候吹泡泡的。”两儿童反复观察,发现了鱼缸里没有水的时候螃蟹才会吹泡泡。由于有了新发现,儿童的情绪高涨,很容易接受新信息,于是老师适时地指导:“螃蟹吹泡泡可不是在玩,而是在呼吸。在水里时,螃蟹的鳃储存了大量的水分,离开水后,鳃里的水和空气一起吐出来,就形成了泡泡。这是螃蟹的生活习性之一。”两儿童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螃蟹在呼吸。”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教师敏锐地抓住了科学教育的契机给予适时的解答,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二、提供材料,及时让儿童动手探索。

  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一些抽象的科学道理讲解百遍,不如让他们亲眼目睹和亲手操作。如认识颜色的活动,老师一不小心把两种颜色滴在一起,儿童发现后问:“老师,颜色怎么改变了?”老师没有作任何说明,而是让儿童动手操作,看看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儿童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得出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的结论。当这一结论被老师认可时,他们非常兴奋,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更强的好奇心和更高的探索热情。这时老师提供材料,又进一步激发儿童探索三种、四种、更多种颜色混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来拓展儿童的探索范围。可见,适时地提供材料,也是指导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寻求援助,不断提升儿童学科学的热情。

  偶发性科学活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早晨的大雾、冬天的霜冻、雨后的蚯蚓等,这些不期而至的事物或现象,我们都能通过观察、探索来帮助儿童学科学,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有的偶发现象不是通过儿童的自主探索或老师的口头讲解就能理解的,它需要正规的科学活动和一定的科学原理分析来解决。如一次户外体育活动时,空中出现了一架动力伞,它立刻吸引了儿童的视线。有的儿童在大声地喊:“我看见有人坐在上面。”有的儿童在问:“老师,它怎么飞起来的,我也要上去!”老师说:“它后面有个大风扇在高速旋转就飞起来了。”这时有个儿童不解地问:“我们家的风扇也转怎么不飞起来呢?”这个问题一时间难以解释清楚,老师便坦诚地对儿童说:“你们能发现问题很棒,可这个问题也难倒了老师,我们明天去向别人请教好吗?”于是,老师与电机厂的工程师联系,请他来帮助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工程师没有直接地回答儿童的问题。而是做了如下工作:a.让儿童参观电机陈列室,观察三种转速快慢不同的电机旋转;b.观察他特地制作的小飞机模型升空实验;c.让儿童折纸飞机,玩纸飞机。通过工程师的讲解和实验,大多数儿童理解了动力伞的飞行原理。在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因为自己对某些科学知识的欠缺,而放弃对偶发性科学问题的解答,而是积极帮助儿童解疑,从而提升了儿童的科学兴趣。

  科学并不神秘,儿童大量的科学探索活动是偶发的、随机的,所以,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除了遵照课程安排开展之外,随机捕捉儿童偶发的科学活动信息,综合地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进行科学启蒙,倒是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