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适宜投放和使用材料增强儿童科学活动兴趣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正规性科学活动是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要遵循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原则,重视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尤其要注重激发和维持儿童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前提。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周围事物;他们需要观察、了解、解释、适应周围事物;他们需要探索。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或探究本能。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儿童思维的基石,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不断的自我实践探索中,即儿童在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并不等于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成熟、自我发展起来的,因为认知能力发展的根本是经验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感性经验条理化、概括化,组织和提升为科学的经验。因此,在教师设计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即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了(适宜投放了)丰富的材料;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事物,提供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是儿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的必要前提和关键。

  在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中,教师非常注重儿童的探索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化了功夫动了脑筋,不但材料准备的数量多,且同种材料量也多,一般2---3件是常有的,且人手一份。但儿童实际操作时间并不长,操作次数也不多,一般一个30分钟的活动,儿童的操作时间在6---8分钟左右,只占整个活动的20%----26%左右,显然材料量与儿童操作时间不成正比。材料的准备较盲目,且儿童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常显得无从入手,常拿了这个丢了那个,活动秩序较混乱,材料的利用率低。

  故如何通过科学活动物质材料的刺激、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维持儿童的兴趣,引起探索、再探索的愿望,笔者认为:在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目标、内容,选择安全卫生、一定数量的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

  一、丰富的物质材料是开展正规性科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儿童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时,常常会根据成人的暗示或个人的喜好、想像等作出结论,而较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难以做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活动的精髓,也是我国科学教育宏观目标之一。在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儿童进行实践与验证,让儿童通过实践操作,反复使用材料,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表达真实的感受,从小懂得用事实来说话,养成良好的用事实说话的意识与态度。因此丰富的物质材料是开展正规性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充分的操作时间是实现科学教育有价值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的首要前提。

  如:大班科学活动“力”。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让儿童体验感知到力,如果单凭教师的说教和演示,或者是空洞的说理,是很难达成教育目标的。所以教师应该为儿童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儿童熟悉的丰富的物质材料,可准备:童车、动物摇椅、拉力器、皮球、高跷、小推车、小汽车、小篮子、玩具枪等,可通过:(1)观看各种比赛,引出“力”的概念,问“谁胜了?为什么?”在观察中设疑激发兴趣。(2)提供各种材料,让儿童找力。“力在哪里?”在探索中解疑,儿童据已有经验探索操作。使儿童在玩玩中体验、感受力的存在;在反复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中,初步感受不同的力及其作用。(3)游戏形式认识各种力(压力、拉力、弹力),师生的共同探索中,引发儿童的积极思考、争论,达到归纳整理的目的。(4)反复使用材料验证操作,进一步理解力。为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提供重复操作的机会,加深扩展儿童的相关经验,达成教学目标。

  正规科学教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和科学教育目标与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一个单元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引导儿童主动探索,从而使儿童获取科学知识及方法的一种学习活动。一般是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的,它是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归纳整理、提炼感性经验的过程。由于旧教育意识及传统分科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受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教师在物质材料的准备与投放,材料的质与量、投放的适宜性等方面显得较盲目。

  二、适宜的物质材料、恰当的投放方式是儿童获取科学经验的关键

        (一)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及原有经验选择并投放材料,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科学教育重在让儿童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兴趣。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儿童发展水平的材料,会吸引儿童去探索,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不同年龄的儿童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儿童的探索过程,太多的材料使儿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的材料会直接造成儿童探索兴趣的减弱;相关材料与主题目标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活动的教学效果;材料摆放位置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集体活动的秩序。

  例1:小班科学活动“玩水”。

  材料提供

  (1)每桌一个空盆、一盆水,一个茶杯,一个塑料袋,每桌一块抹布,玩具若干。

  (2)盆、杯、袋摆放在每桌桌子的中间,四周放置一些玩具。

  活动目标: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儿童观察力;让儿童感知水是流动的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体验玩水的乐趣,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知道人是离不开水。

  例2:中班科学活动“充气玩具”。

  材料提供

  (1)充气玩具若干,每桌气筒、棉线、毛巾若干等。

  (2)材料摆放位置,棉线、毛巾、气筒置于每组桌上,充气玩具置于活动室四周。

  活动目标:激发科学兴趣,体验合作的快乐;认识充气玩具,学习充气方法等。运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及操作活动中的体验感知“力”,激发儿童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初步了解压力、拉力、弹力、,在实践中找“力”。

  例3:大班的科学活动“力”。

  材料提供

  (1)童车、动物摇椅、拉力器、皮球高跷、小推车、小汽车、小篮子、玩具枪等。

  (2)摆放位置,置于活动室内、外场地。

  活动目标:激发儿童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运用已遥有的经验及操作活动中的体验感知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初步了解压力、弹力、拉力,并能在实践中找力

  例1中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与主题目标有密切的关系,是儿童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能考虑儿童主体与材料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操作探索,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儿童能动手又动脑,体现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但所准备的材料与摆放的位置显然不适合小班儿童年龄特点,小班儿童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和分散,活动中情绪波动大。材料摆放在桌上,儿童经不起玩具的诱惑,会不停地摆弄玩具,造成集体活动秩序的混乱。每桌一份操作材料太少了,易引起儿童间对材料的争夺战,因为小班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还不会与同伴合作玩,他们想独自占有玩具,且材料本身对儿童的吸引力较大,儿童对材料的乐趣也较浓,对材料在活动中的作用是不能够意识到的。并且小班儿童总结归纳能力差,年龄小生活经验积累少,材料数量的明显不足,阻碍了小班儿童的探索热情,更谈不上提炼感性经验了。儿童对探索活动本身的兴趣就可想而知了。

  中、大班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注意力稳定性的增强,注意时间的延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能力的发展,为儿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奠定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例2、3中教师能围绕主题目标选择物质材料,材料的提供既符合中、大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又适应了儿童的发展水平。从数量上看,例2是为中班儿童准备了合作探索的适量材料,例3是据内容的难易程度,提供了儿童常玩的、常见的、富含科学因素,且人手一份的物质材料,使每个儿童都能玩、会玩、乐玩,在玩中感受体验探索过程的成功与失败,激起好奇心和兴趣。因此,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组织要突出一个“动”。一定要让每个孩子真正“动”起来,要满足每个儿童的需要,有的活动每个儿童应有一套操作材料;有的活动一组儿童轮流使用多样材料。总之,要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主题目标,为儿童选择并提供适量的、与主题密切联系、投放适宜的材料。

  (二)据儿童感兴趣的方式,科学、合理使用材料,才能维持儿童的兴趣。及时发现儿童感兴趣的材料操作方式,并充分运用这种方式,把要实现的教育目标物化在使用材料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这是维持儿童兴趣、提高儿童活动的主动性的关键。

  前例1:小班科学活动“玩水”,活动的组织教师只是提供一些桌面的操作材料,儿童在教师预设的物化环境中摆弄操作,儿童不能放开手脚尽情地进行探索,显然这不是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我们知道,爱玩、玩会是孩子的天性,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正吻合了游戏的特征,是孩子们喜爱的方式。每个孩子对水都有一种特殊的喜好,为何不设计组织一个开放性的集体科学活动呢?教师可直接带儿童到嬉水池,提供一些儿童常玩的花花绿绿的玩具,如:沉在水底的小汽车、玻璃球等,有浮在水面的海洋球、彩色积木等,还可提供些彩色塑料小筐、各种形状的纸折的小纸船等,让儿童赤足嬉水,在尽心尽情中孩子们能不发现水是透明的、流动的吗?肯定也会发现不同玩具在水中的沉与浮,激起下次探索活动的兴趣与愿望。

  如:中班科学活动“溶解”。中班儿童喜欢亲自尝试,而且已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做自己的事,教师可为儿童准备:杯子、固体饮料、热水、凉开水、注勺等。活动组织时,先满足儿童的需要,可采取中班儿童喜欢的操作方式,自制饮料-----让儿童在冲冲泡泡喝喝中,领悟“泡饮料”的方法,发现溶解现象,允许儿童有失败与成功。再通过师生共同操作探索出溶解最快的方法。

  科学活动中运用游戏的生动性、趣味性,借助游戏或者儿童喜欢的操作方式合理调整材料的使用方式,让儿童充分地探索、观察。

  (三)适时投放材料及材料的重复操作,是激发和维持儿童兴趣的重要保证合理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是引发儿童主动探索的热情,帮助儿童完成探索过程、疏理相关经验的关键。因此,在幼儿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中,物质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材料的重复操作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

  在正规性科学活动中,一般教师都能为儿童的探索准备较丰富的材料,但有了丰富的材料,如何适时投放、如何投放?即教师如何根据主题目标有意识地设计材料的投放时间、投放方式,这是引发儿童探究兴趣与欲望的关键,有利于增强材料的趣味性,增强材料的吸引力,维持儿童的科学兴趣。如:大班的科学活动“空气”。

  1、材料投放时间

  (1)活动开始前材料投放:打气筒、气球、塑料袋、各种吹气玩具等。一开始,就提供了多种探索性的材料,让儿童进行自主的合作探索,适合大班儿童特点,儿童在玩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了有关空气的零碎经验。

  (2)第二环节游戏“空气找朋友”,材料投放:水盆、瓶子、粉笔、海棉、几盆近枯死的植物等。适时提供了师生共同探究的操作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探索,帮助儿童疏理已有的经验。

  2、材料投放方式:

  (1)设疑出示瘪的气球、塑料袋等,让儿童在探索中解疑。

  (2)以游戏的口吻适时地呈现了有关的材料,让儿童带着问题观察,在观察中设疑,在探索活动中解疑;在游戏中师生共同整理、提练感性经验。

  儿童是活动的主人,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儿童在科学活动中感兴趣,并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儿童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以上大班科学活动“空气”材料的提供,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适时的投放材料、恰当的投放方式、材料的重复操作性,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维持儿童探索的兴趣,充分让儿童与客体相互作用,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儿童认知结构的的不断建构,有效提高科学教育目标的达成度。

  综上所述,正规性科学活动是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的,活动中要遵循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原则,重视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尤其要注重激发和维持儿童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儿童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前提。围绕主题内容、目标,提供每个儿童或每一组儿童足够的物质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适宜投放和科学、合理使用材料,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能有效维持儿童的科学兴趣,能有效促进每个儿童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

  参考资料:

  《儿童教育》2001年第一期

  《学前教育》2002年第四期

  《幼儿课程指导.科学》(南京版)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教育理论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