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知情意结合多渠道着手——幼儿科学的启蒙教育之我见

2011-07-31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挖掘孩子的潜力,教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习思考,培养孩子的能力。所以,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更需要积极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探索能力。

  面临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世界各国正把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作为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一。我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科学普及的具体措施,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使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乃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它不仅为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而且还重视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科学兴趣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习得等等,意在实施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进行“真、善、美”人格建构教育,为培养21世纪的新人服务。

  我在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促进幼儿认知、思维、情感、态度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在科学启蒙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1、鼓励、支持幼儿的好奇、好问。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具体表现为对周围世界的注视、观察、探索等。比如:某幼儿在做早操时看见了地上的蚂蚁,产生了好奇,连操也不做了。再如:某幼儿在观察阴沟流水时,一直顺着流水方向走,终于找到了水流进了阴沟洞,并蹲下观察水在洞里的情况。

  好奇心驱使幼儿去探索、了解周围事物。它是幼儿学习的内动力和学习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进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幼儿天生的好奇心,若得不到老师或父母得保护,那就会自生自灭。对刚进小班得幼儿来说,他们喜欢千姿百态得花草树木、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我就经常带他们去大自然散步。他们在观察动物时,我引导他们提问题,丰富问题内容,比如:“老师,为什么小兔子前腿短,后腿长?”、“麦子上面一丝一丝的是什么?”、“为什么小鸡不会游泳?”等等。这时,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表露,于是我就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在全班面前表扬这些爱提问的幼儿,发五角星作奖品,激发更多的幼儿爱提问。就这样,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保护,而且得到了发展。

  我经常进行随机性科学探索活动。比如,某幼儿问:“为什么凋谢的花瓣是枯的?”我立刻引导幼儿观察盛开的花朵,并借来一台榨汁机,通过实验操作,幼儿发现鲜花含有水分,凋谢的花水分没了,所以是枯的。这样做,不仅支持了幼儿的发现,而且帮助他们寻找问题的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发现班上的幼儿好奇心越来越强烈,对科学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较长时间地、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探索。比如:幼儿在玩“摩擦生电”时,为了能使玻璃棒带电,反复用毛皮擦,即使受到干扰,也只是稍停一会,仍然继续操作,直至玻璃棒吸起小纸片,获得成功,感受到心理上地满足为止。这充分显示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选择富有新意的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小班幼儿的特点是:注意力较难集中,好动,模仿性强,对事物的明显特征感兴趣。针对这些特点,我选择了“我和麦子比高矮”、“猜一猜是啥味道”、“摸一摸是什么”等活动。某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问:“老师,麦子长得比我还要快,这是怎么回事?”有趣的科学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

  3、在幼儿的科学教育实践中,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索条件。

  这对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具有重要意义。我为大班幼儿每人饲养了一只小金钱龟,提供了观察记录本,供幼儿观察记录小乌龟的生长情况。有天早上,有一幼儿在观察时,忽然发现小乌龟不动了。他们互相议论,得知小乌龟在冬眠,所以不吃肉了,也不爱动了。这下子,所有幼儿对小乌龟的冬眠产生了好奇,纷纷观察自己的小乌龟是否也在冬眠。可见,在科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科学环境,对幼儿学科学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4、家园配合,共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年龄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态度、方式直接对孩子产生导向作用。只有家长协同幼儿园,共同影响幼儿,才能发挥幼儿的好奇心。

  要向家长宣传现代儿童观,要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支持鼓励他们的好奇心,让孩子做他愿意做的事,不要给予过多的约束。

  5、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和鼓励孩子提问。

  随着幼儿自身的发展,对外界环境的接触日趋广泛。外界的事物与各种现象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对各种事物都感到很新奇,经常会向成年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提问”,事幼儿好奇、求知的表现。因此,要指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提问”不要表现厌烦。若家长不懂孩子提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对性格内向的幼儿,家长不要责怪,应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着手,鼓励并引导幼儿提问和思考。

  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对“探索精神”准确定位

  1、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目的。

  幼儿探索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对未来世界的探索精神,通俗讲是培养幼儿具有一种凡事多问多想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该把科学教育活动当作孩子获取知识、探索自然奥秘的途径,并不局限于知识传授,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一种对周围世界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学会学习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一些教师以为科学教育就是教给孩子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或回答他们日常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这是一种片面和简化的理解。因此,科学教育应满足孩子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需要,在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正确与他们交流,满怀好奇心去探索,让孩子热爱科学,敢于探索。

  2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特点。

  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就要看、听、问,像是天生的科学家,本能地渴望了解周围世界,这就是科学探索精神的生长点。而这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探索是无意识占主导,幼儿的思维能力刚刚开始,不可能象成人那样会自己分析思考,很多时候是出于完全的好奇之心,问这问那,但并是带有什么目的性。而认识到这个特点,一方面可以正确地看待孩子自发的探索性是与生俱来;另一方面要大胆鼓励幼儿的这种好奇心;再一方面逐步引导幼儿向有意识有目的方向上探索。

  3 、要正确认识幼儿探索活动的教育方法。

  幼儿阶段的科学探索活动,并不是为了解决深奥抽象的科技“尖端”,而是基础的尝试,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幼儿在帮助老师清洗玩具时,他们发现同是塑料积木,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先漂后沉。他们的兴趣就来了,多次操作,反复观察后,终于明白,完好无损的积木是浮在水面的,破损的积木进水后,会慢慢沉下入水中。他们把一团纸放在水面上,纸团慢慢沉到水下,老师提议他们用同样的纸折成小船后,放在水面上,很久小船都漂浮在水面上,他们对这种现象议论纷纷,老师就建议他们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操作更多的材料,慢慢寻找答案,明白其中的道理。实际上,幼儿的眼中看到的许多事物,他们的提问,观察,做游戏等等,无一例外地都要接触某些科学的道理。然而,幼儿时期的孩子一般是不可能理解科学的术语和概念的。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精神,常常是用语言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不能不顾及孩子的直接经验不足,还不能达到某种概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仔细聆听孩子的叙述,积极鼓励孩子利用各种视、听、触、嗅等感官探究事物,努力扩展孩子的直接经验,而不能急于求成,以孩子掌握了多少概念、名词堆砌的所谓“科学道理”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

  (二) 要努力创造适于探索的环境

  1 、提供丰富有探索性材料的物质环境。

  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反复尝试、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获得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科学探索精神。比如,在进行科学活动《沉与浮》时,教师准备了塑料球,围棋子,充气玩具以及铁,木,石,纸,泡沫,棉织品的小型制品若干,塑料碗,瓶子,瓶盖,小石子,玻璃球若干,几个大盆及水。幼儿自由操作,将玻璃球,积木,充气玩具放入水中,再用力往水里按充气玩具,几次尝试,感知发现水有浮力。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以提供丰富的、具有探索性的各种材料作为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物质基础,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真正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冲动。所以,教师在安排布置班里的环境时,一定要多用心思,多下功夫,想方设法地多提供一些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从视、听、触、嗅等各方面激发他们学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在运用这些材料时,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提供的探索材料,不是让他们获得某些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掌握找到答案的方法。所以,应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允许幼儿探索,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自己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他们结果。

  2、提供快乐宽松关系融洽的心理环境。

  孩子学科学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一项关于母婴关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母亲在场会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当母亲离开时,婴儿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很大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所以,教师应尽可能使幼儿与自己之间形成良好、安全的母子般依恋的情感,为幼儿创设快乐宽松、关系融洽的心理环境,积极支持鼓励他们好奇好问的探索精神。幼儿的行为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支持,就会态度积极地主动去尝试、探索,宽松和谐的气氛能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3 、提供孩子不怕出错的操作环境。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犯错是一种坏事。但是,对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来说,如果还是把犯错当成一件坏事,就会阻碍和抑制其探索精神的成长。幼儿探索活动出错是必要的附属产品,出错是探索的一条基本规律。当然,无意义的出错也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所应努力避免的。为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时,一方面要注意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保证科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注意放开手脚,不加任何干涉地让孩子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并适当地加以引导,不能再沿用过去那种老师讲、幼儿听,老师演示、幼儿看的方法。在《沉与浮》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小碗,瓶盖,瓶子放在水里,然后往里面逐一放石子,玻璃球等,观察感受浮力的大小,这样,既重视了幼儿为理解知识所进行的练习性和验证性操作,更重视了幼儿自主性的探索性操作,让他们再大胆尝试中充享受探索的乐趣。

  (三) 善于使用言语引导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相对比较多,幼儿常常通过语言描述表现自己的探索精神,教师运用语言来引导孩子积极探索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应注意做到:

  1 、善于倾听幼儿提出的问题。

  好奇是探索的种子。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来源于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会提出许多问题,往往是好奇心越强,问题就越多。幼儿的提问是新的认识需要与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不相适应的具体表现;倾听他们的问题是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前奏。教师不能对孩子的提问一笑置之,不然孩子再也不想提问,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应有的好奇与兴趣。因此,教师对孩子的好奇心,应持欢迎的态度,要以温和的语言鼓励他们,支持他们大胆提问。

  2、善于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著名的教育学家斌赛说过:“应引导儿童自己去讨论,自己去推论,给孩子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尽量多些。”在《沉与浮》的实验中,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幼儿将多种材料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物体在水中的差异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通过操作试验,观察,交流讨论,探索出不同材料的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也不尽相同。教师善于引导孩子该怎么观察,要观察什么,教师即使知道孩子们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要抑制住马上回答的欲望。因为那样做会丧失让孩子探索讨论的机会。教师回答孩子的提问,其根本目应当是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探索社会事物和自然现象背后更深刻的内涵,而不应当是简单地说结果。

  3、善于向他们提出问题。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对于幼儿提出的一些涉及浅显科学原理和生活常识性的问题,以及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得出答案的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反问,围绕他们提出的问题再提出另外一些问题,以逐步地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使他们通过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积极的探索中寻找出答案。

  总之,幼儿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挖掘孩子的潜力,教孩子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习思考,培养孩子的能力。所以,如何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它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更需要积极培养和发展自身的探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教育规律的教学实践。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