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浅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儿童的学习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因为儿童喜欢表扬,表扬能激起儿童内心喜悦的情感,并产生一种新的积极向上的动力,而表现出更强的行为欲望,使之继续得到表扬。他们既需要老师的表扬,也需要家长的表扬,和同伴的赞许。

  一、我园儿童在学龄前表现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越发成为当代社会主流的趋势,大多数家长都选择幼儿作为培养孩子成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一名幼教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在工作中,我发现许多孩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或多或少都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只重视儿童智力方面的培养,轻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使这代儿童形成了典型的“小太阳”,主要表现在:对老师、大人依赖性太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六、七岁的儿童还有不会穿衣、扣纽扣,不会系鞋带甚至吃饭还要大人喂等等。这些现象如果长期发展下去,从小处看,势必影响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从长远看,必将为我们社会培养出一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贵族子弟”,消费我们民族的竞争力。那么如何培养儿童自己独立生活能力呢?这不仅是我产幼教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摆在幼教改革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就从儿童的心理需要结合实践谈谈对独生子女生活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尝试。

  二、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形成的原因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差并不是儿童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当代我国特有的人文现象造成的。首先,当代这批儿童90%以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使儿童在家就是养尊处优,平时就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转,有时还有外公、外婆的特殊照顾,使他产生了优越心理,他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养尊处优久了,养成爱发脾气、撒娇,凡事就动口不动手的坏习惯。其次,家长认识不足,许多父母认为,儿童年龄小、能力差,大人做的清楚就连儿童自己能做的,能代办的就代劳了,反正小孩子长大后就会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感,反正大人会帮忙,就是想做也没得做,不如不做。所以一旦到了幼儿,由于家长不在身边,马上就出现自理能力差的现象。恐惧、陌生、自卑感也就伴随而来,对儿童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三、培养儿童生活独立能力的正确理论

  三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对此,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否则,错过了这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

  四、培养孩子自立的几个原则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善于自我决策,能独立地寻找解决问题地方法并实施解决问题行为地一种个性品质。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首先要坚持以下认识:

  1、孩子想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试着做

  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的中心会逐渐从父母转向外界事物,什么都想看看摸摸,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独立意识大大增强。这时教育者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孩子的独立需求,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让孩子获得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2、孩子自己的事情要求孩子自己做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从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做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大小便,自己洗手、洗脸、刷牙、梳头、自己收拾玩具、整理图书,自己洗手娟、袜子……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并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尽早学会自我服务。如果从小不作要求,孩子就会逐渐形成依赖性,从而缺乏独立能力。

  3、孩子不会的事情引导孩子学着做

  对孩子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孩子第一次自己吃饭,第一次独立入睡,第一次学洗袜子,这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对孩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孩子走向独立的信心和进程,教育者一定要以积极的评议和行为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要经常对孩子说“自己试一试”“我相信你能做好”。同时还要给孩子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注意鼓励和支持,从而促进他进一步做出努力,进而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独立能力。

  4、孩子能做的事情督促孩子坚持做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独立地做几件事就意味着孩子具有独立性。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它需要对孩子进行反复地强化和持之以恒地引导。因此,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独立技能或表现出一些独立性行为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督促孩子不断坚持、反复练习,最后养成习惯。

  五、从儿童心里需要的角度,培养其自立的几种方式

  心理学认为,人活动的积极性,最根本的源泉是需要,需要是人对自身内部的或外部的要求的反映。人渴了喝水的需要,它激励人们去耕种、饲养、除物质需要外,人还有文化,精神需要等等。因此,我根据儿童需要的特点,运用活动与教学去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

  1、游戏的需要——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生活自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们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既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儿童生活处理歌》将儿童一日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编成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儿歌,形象具体、富有情趣,儿童通过表演这首儿歌的游戏儿童在一定的情境中感知道理,加深记忆和理解,从而进行了处理能力训练。

  2、实践的需要——让儿童动手操作,学会生活自理情感。

  儿童好动、好奇、好模仿的特性,使他们产生要亲自实践的需要,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种需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学会生活处理。在手工角里,我为儿童准备了毛巾、手绢、头梳、牙刷、拉链、按扣、五颜六色的带子(系鞋带、打头结、打领带),娃娃的衣服、鞋帽、动物趣味包等,使儿童来园后在自由的操作中享受实践的乐趣,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

  3、好胜的需要——让儿童在竞争中提高自理能力。

  儿童具有好胜心强的特点。榜样是最直观的典型形象。同伴间的榜样让儿童感到亲切,富有感染力,他们既有羡慕榜样、学习榜样的欲望,又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榜样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因此,通过竞赛活动树立榜样,能有效地提高儿童自理能力。

  4、自我表现的需要——让儿童轮渡做值日生,增强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每人儿童都有自我表现欲,轮流做值日生,既可使每个儿童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满足儿童的表现欲。人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孩子当值日生,感到非常光荣、高兴和自信,他们很早就来幼儿,填画天气情况、抹桌椅、整理玩具、照料小动物、管理自然角、浇花等。如在分点心时,值日生还常把大的、好的让给别人,自己拿最小的,值日活动不公提高了儿童的服务能力,也培养了儿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5、被表扬的需要——加强家园联系,使之持之以恒,巩固好的行为。

  儿童的学习或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因为儿童喜欢表扬,表扬能激起儿童内心喜悦的情感,并产生一种新的积极向上的动力,而表现出更强的行为欲望,使之继续得到表扬。他们既需要老师的表扬,也需要家长的表扬,和同伴的赞许。比如通过“每月家园联系册”、“一周宝宝日记卡”加强家园联系,协调一致,以表扬鼓励为主,强化儿童行为习惯的管理,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经过实践,我认为:只要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利用其可塑性强、兴趣广的特点,采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对提高儿童生活独立性方面是有很好效果。

  福州红博智能全纳幼儿 刘美云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教育理论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