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亲子冲突的认知和理性应对

2008-04-3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亲子关系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处于一种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中。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需经受住一次次亲子冲突的考验。特别是在子代成年以前,亲代对亲子冲突的认知与处理方式,对亲子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阐析亲子冲突的含义及其产生原因,探讨理性应对亲子冲突的方式,避

亲子关系受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处于一种动态的复杂变化过程中。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建构和谐的亲子关系,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还需经受住一次次亲子冲突的考验。特别是在子代成年以前,亲代对亲子冲突的认知与处理方式,对亲子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阐析亲子冲突的含义及其产生原因,探讨理性应对亲子冲突的方式,避免冲突升级而可能导致儿童的伤害事件和亲子关系恶化,十分重要。

一、亲子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引发人际冲突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当相互关联的人们在态度、动机、价值观或实际行动等方面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时,人际冲突就发生了。可以将亲子冲突理解为在亲子交往中发生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斗争的关系。亲子双方作为不同的两代人,彼此的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物、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亲子冲突难以避免,它实际上就是多种亲子互动状态中的一种行为类型。亲子冲突主要涉及父母、儿童、规则三个方面。

(一)父母方面的原因

1.父母感受到教养的压力

教养孩子是父母的主要职责,不仅要“养”,更要“教”。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教给孩子被赋予特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规则的文化。教的职责决定了父母在孩子面前,相当于引路人和规劝者,一旦孩子的言行不符合所处文化的规则,父母就要及时阻止、纠正。由于讲“面子”,在群体中,一些父母会感受到教养压力而使自己的行为失去常态,此时更易发生亲子冲突。

2.父母缺乏有效的行为策略,教育方式不当

教育应切合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当孩子能够理解简单的语言时,往往已经可以理解简洁的规则信息。然而,他们通常想知道这些规则是游戏还是当真的。如果父母及时以合适的行为策略支持规则的言语信息,孩子很快就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必须遵守的。反之,即使孩子多次故意违反规则,而父母采取的行为也只是限于口头上,那么孩子就明白这是可以商量的,可以演化为精彩的游戏,未必一定要遵守。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规则教育,除了必须与孩子阐述通俗易懂的道理外,家长还需要行为策略的支持。如果说童年早期,父母就常常由于缺少行为策略而导致亲子冲突,仅以简单粗暴的打骂压制结束冲突,那么到了青春期,在孩子的眼里,父母的权威就更是大打折扣了。

(二)规则方面的原因

1.规则不合理、不清晰

规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必要和合理。太多没必要的清规戒律,必然人为地产生过多的控制,引发更多的亲子冲突。童年期活泼可爱、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在经历父母高压引发的多次冲突和粗暴专制的冲突平息过程之后,最终易变为性格古怪、墨守陈规、缺乏创造性的成年人。

清晰的规则有利于儿童探索世界;规则不清晰,会让儿童难以理解、不知所措或者进行试探。导致规则不清晰的因素,一是父母表述含糊不清,结果引发孩子的犹豫和试探;二是成人言行不一致,等于有两套规则,结果孩子往往会试探对自己有利的那一套规则;三是成人之间意见不一致,孩子最初会无所适从,后来便会逐渐磨练出“见风使舵”的本领。

2.规则僵化

从规则的弹性来看,可以将规则划分为三类:不变的规则、适应性的规则与临时的规则。这三类规则对应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如果混淆了规则的类型及其相应的教育方式,就会产生观念上的误区,影响规则的教育效果,并在教育实践中引发规则教育与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认为规则都是不可改变的,那么规则就真的成了仅是对儿童的控制和专制,就会抑制儿童的活力和创造性,人为地导致较多的亲子冲突。

(三)儿童方面的原因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都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其中前者在儿童三岁以前,后者在三岁以后直到小学低年级占据主导地位。处于这两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其中三岁以前的儿童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的行为体现出“随心所欲”的特点。三岁以后儿童行为的冲动性相对降低,然而由于自主意识的增强,约束与控制往往令他们产生质疑甚至反感。因此,即使已经知道规则,有些孩子还是想试探规则的坚定性,想凭自己的兴趣做事,试图突破规则的约束和限制。一次次对父母和规则的试探和挑战,也可能成为一次次亲子冲突的导火线。而当孩子进入被喻为“心理断乳期”的青春期,心理的需要又会发生极大的改变。父母能否及时体察和尊重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往往成为亲子冲突爆发频率和应对质量的关键。

二、亲子冲突的潜在功能与隐患

(一)亲子冲突的潜在功能

1.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父母变得更称职

亲子冲突使儿童直接面对父母的规则,在父母的帮助下反思和认识这些规则,儿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规则。从这个角度而言,儿童就是在各种冲突中体验违规带来的挫折和教训,或者在惊喜中不断成长的。由于亲子之间的差异,儿童不可能总是顺从于父母。而这种不顺从往往拉开亲子冲突的序幕,也恰恰给儿童的社会化带来契机。

作为多种亲子互动状态的一种行为类型,亲子冲突实际上体现了亲子之间的磨合。这个过程在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同时,也加深了父母对孩子的了解,让父母在实践中尝试各种教育方式以适应自己的孩子。孩子“不听话”,往往折射出孩子的真实需要、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也许孩子需要更切合他理解水平的方式,让他不但了解规则,而且能够理解规则的意义。因此,可以说每次亲子冲突,其实都是对父母教子艺术和教育机智的考验和锻炼。父母在冲突中适应孩子的真诚努力有助于父母真正在教子实践中成熟起来,成为称职的父母,亲子互动也就从此渐入佳境。

2.有助于规则的重建与完善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亲子冲突越来越有可能是孩子对父母规则合理性、必要性的质疑。这正好有利于父母及时发现现存规则的局限性,以免束缚孩子的成长。特别是有些规则孩子已经掌握,之前也能较好地遵守,近来却屡屡触犯,甚至直接提出异议。这可能是由于规则本身出现了问题,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或者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这些规则就往往需要反思是否应该变更、是否要完善或者精简了。

(二)亲子冲突的隐患

儿童与成年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垂直的关系。在正常的情况下,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不过在亲子冲突情境中,由于双方体力的悬殊和父母的权威甚至专制意识,儿童往往处于弱势、易受伤害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家长情绪失控而导致儿童严重伤害的案件就时有发生。尽管家长事后都非常内疚甚至悔恨,然而对于已经造成的伤害,一切都无济于事。从这个角度而言,亲子冲突就名副其实地成了亲子关系和谐与恶化交叉的十字路口。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人们重视亲子冲突的及时有效化解,以维持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避免因冲突升级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积累储备,理性应对亲子冲突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会倾听,深入地了解孩子

儿童是一个能动发展的独立个体,父母必须摒弃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私有财产或者是“面子”的观念。平时要多读现代育儿书刊,充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相应的教育方式,做好“理论上”的积累储备。此外,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还需要在平日里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充分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注意因材施教。例如,温顺的孩子和独立性很强的孩子都违反了规则,但是前者可能是还没记住或不理解规则的具体要求,后者则可能是已经清楚规则的具体要求,只不过想试探真伪而已。确认孩子是否已经接收到有关规则的言语信息,有助于验证推测。如对温顺的孩子只需要提醒规则即可,对试探规则的独立性很强的孩子才需要执行行为策略。又如,对很开朗的孩子和很内向孩子,在执行行为策略时应有所区别。对后者更要慎重地考虑隐蔽性,事后更需要通过言语或动作强调成人对他的关爱,以维护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母应留心观察孩子,迅速而准确地体察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以便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反思规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尝试与孩子共同制订和完善规则 判断规则是否合理和必要的依据,是建立该项规则的理由是否充分,是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仅仅为了方便成人。规则应该在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同时,能够充分指导儿童探索世界、保证儿童探索世界的自由。对儿童来说,规则不仅仅意味着“约束”,还意味着“自由”——只要按规则行事,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距”。

合理的规则是保证儿童安全、帮助儿童成长为负责任的社会人所必不可少的,而绝不是成人怕麻烦、自作聪明或者因其他功利目的而设立的。如,不能打人、不能闯红灯、不能将沙子撒向小朋友是合理的规则,而不让孩子跟同伴玩、不给孩子玩沙或者规定玩某玩具、只能够按父母示范的方式玩等,便是不合理的规则。那些任意剥夺孩子游戏时间和权利的规则,也是不合理的。

如果发现规则本身有问题,则应该进行修改和完善。例如适应性的规则,就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完善。孩子从0岁成长到3岁再到青春期,其身心的变化非常巨大。成人需要敏锐地捕捉孩子成长中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适应性规则的内容和数量以适应变化。为了维护规则教育的连贯性,新规则出现以前,现有的规则应该是有效的,如此才能够做好新旧规则交替的工作。为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制订、修改和完善规则的过程,都可以尝试让孩子参与。这样,制订规则的理由得以传达,孩子的疑惑得到解释,其自主发展的需要获到满足,也就相应增强了孩子执行规则的自觉性。

(三)确认孩子是否已经接收到有关规则的言语信息、是否理解规则

有时,孩子并非不想遵守规则,而可能是因为不理解父母在此情境中的具体要求,或者玩得很专注,根本没意识到父母在向自己提出要求。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我行我素”是不应该被责罚的。否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及对父母的信赖感。特别是如果当时的情形并不紧急(不需要移走策略以确保安全),[4]父母最好确认一下孩子是否接收到了有关规则的言语信息,是否明确成人的具体要求。

通常可以运用两种确认方式[5]:一是让孩子复述父母的要求。例如,“妈妈刚才跟你说了什么呀?”“刚才我们说好了,看电视多长时间要让眼睛休息一下呀?”二是提供有限选择。例如,“不能够因为上网而影响睡眠的时间。你要么10分钟以内关电脑准备睡觉,要么本周内都暂时不可以上网了,你选择哪一种呢?”提供有限的选择是一种较好的确认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不但可以确认孩子是否知晓了有关规则,而且指明了选择的范围及其这些选择的可能结果。既尊重了孩子的主动性,也培养了“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意识。

(四)采取适当的行为策略,让孩子练习正确的行为

适当地运用行为策略可以有效地制止孩子正在进行的不当行为,并维持教育的理性。在亲子冲突情境中,相对于言语信息而言,适当的行为策略如移走策略、合理后果策略、身体限制策略等,能够让成人保持冷静,有效制止孩子的不适宜行为,及时化解孩子与成人间的冲突。这不但避免了因冲突升级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而且有助于引发亲子冲突的潜在的教育功能。在亲子冲突中,成人清晰简洁的语言和及时有效的行为,有利于孩子不需要进行太多的试探就能够理解成人的期望和规则的含义,从而表现出合作的行为。

 

让孩子练习正确的行为,适用于孩子违规已是既成事实的情境。成人常说:“知错就改是好孩子。”不过有些情况下,孩子“知错”了却并不知道“如何改”,因为成人的批评教育,常常仅限于指出了孩子的错误所在,却忽略了教给孩子改正的方法。其实,孩子违规或技巧缺乏导致行为不太合适,与其过多地指责而导致亲子冲突的升级,不如简要说明道理之后,引导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弥补其举止不当或违反规则所造成的过失。当孩子的情绪已经比较冷静时,家长可以用“再试一次”、“那么,现在我们该怎么做呢”、“你可以这样说呀”等引导性话语,让孩子练习正确的言行。例如,孩子由于被同伴辱骂,气愤地推倒了同伴。待孩子冷静下来后,可以分别引导。如:“他骂你是不对的,但是你推人同样也是不对的。想想看,被骂的时候,还有其他的办法吗?”对孩子的同伴则说:“骂人是不对的。如果你对他有意见,还可以用另外的办法。你想想,可以怎么做呀?”当孩子想出另外更好的方式后,就可以引导他用更好的方式“再试一次”。若孩子想不出,成人可以提示或教一些具体的技能,同样可以“再试一次”进行练习。这样,不但给孩子提供了练习正确处理问题的机会,让孩子即刻体验到使用合适方式处理问题的优越性和练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而且也有助于向孩子表明父母的期望及其努力的方向。在一次次建设性的练习中,孩子的个性与社会性将逐渐成熟,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更加灵活有效,亲子关系也会日益和谐。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亲子早教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