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论基础教育的“基础”

2011-07-06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作者:燕国材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本文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较系统的考察。认为“基础”由素质、做人、成才与“三基”四要素组成;这四要素交互制约,使“基础”成为一完整结构。

自近代实施基础教育以来,学者们讨论基础教育的文字,虽不能说是汗牛充栋,却也算得上卷帙浩繁。那么,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涵义是什么?见仁见智,并未取得应有的共识。在本文中,我打算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尚望方家与识者指正。在我看来,基础教育的“基础”包含多种因素,即素质、做人、成才与“三基”等。就是说,所谓基础教育,便是为受教育者打好素质、做人、成才与“三基”等基础的教育。而这些“基础”因素显然构成为一定的层次,但却又是互为基础、彼此渗透的。本文对此试作分析。

一、基础教育与素质

基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打好素质的基础的教育。什么是素质?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的热烈讨论,形成了一种基本的共识,这就是,人们先天的身心特点与后天的习得品质的综合,叫做素质。它一般分为三类八种:

三类素质是,一曰身体素质,又叫生理素质或自然素质。它是纯先天的,即与生俱来的。主要由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在结构与功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所构成;还包括生而即有的某些本能和低级的简单的心理特点。它是素质的基础层。心理素质。它是以自然袁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与实践因素影响下而习得的,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凡人的一切心理现象如心理过程(认识与意向)、心理状态、个性特征(智力、能力、气质、性格)都是。它是素质的中介层。三日社会素质。它是纯后天的。主要指学习得来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等而言。它是素质的最高层。此外还有一种创新素质。但它并不是与那三类素质平列的另一类什么素质,而是那三类素质获得了一定的甚至高度发展的集中表现。它是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与创新方法等四要素组成。

八种素质是:①治素质。由人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所构成。②思想素质,指人的思想认识、思想情感与思想方法而言。③道德素质。包括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④业务素质。又叫科学文化素质。由知识、技能和方法构成。⑤审美素质。指审美认识、审美观点、审美体验与审美方法而言。⑥劳技素质。包括劳动认识、劳动观点、劳动情感、劳动知识与技能。还有两种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已如前述。这八种素质大都是从三类素质之中细分出来的,也与我国长期来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相对应。

由上可见,所谓打好素质的基础,就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和创新素质,从而全面地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

二、基础教育与做人

基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打好做人的基础的教育。

古往今来的教育,说到底都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倡导“修身”,认为一身之不修,何以天下国家为?这“修身”便是要求做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更明确地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上世纪80年代,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还把这“三做人”作为校训,并进行了很好的解释:“我们提出的‘三做人’目标的内涵是:做人,就是要求学生,遵守做人的道德规范,掌握做人的最起码的知识、技能、能力,这是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第一步,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这还不够,还应教育学生做中国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和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如果说,这是着眼于“人”的民族性,这也还不够,还应着眼于当今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着眼于孩子们未来所置身的社会和世界竞争,使受教育者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具有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做现代的中国人。”

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上世纪实施素质教育后,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对“做人”提出五项要求。这就是:①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的人。这是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起点。②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做一个律己严格、待人宽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的人。这是民族团结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④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我国人民并不富裕,国家并不富强,还非常需要这种精神。⑤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中国心的人。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品质。在此基础上,我于《素质教育与做人教育》文中提出了10条“做人”要求,并对之作了较系统的分析。这就是:做一个诚实不欺、信守不渝的人;做一个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做一个不怕挫折、勇于进取的人;做一个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的人;做一个先忧后乐、服务人民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探索真理的人;做一个放眼世界、关心人类的人;做一个立足现实、追求理想的人;做一个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人。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自觉、主动、积极、认真、愉快地学会做人。如上所述,所谓打好做人的基础,就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做人教育,培养他们做人的本领与品质,特别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

三、基础教育与成才

基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打好成才的基础的教育。

在我看来,素质是做人的基础,做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没有具备一定素质水平的人就成不了“大写的人”(高尔基语)。而做人又是成才的基础,一个不会做人的人是成不了什么才的;即使成了才,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成为害群之马、国家民族的败类,甚至是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比如,大批的特别是一些“高干”中的腐败分子,不能不承认他们有才,但由于他们没有学会做人,甚至是缺乏人性,所以最终被送上了人民的审判台,落得了一个可耻的下场。同时,我以为成才与做人又是相互制约、彼此渗透的。一方面,做人是成才的一项基本内容或要求。就是说,任何层次的人才都要会做人,因此,要培养受教育者成才,首先就应当让他们养成做人的品质。另一方面,成才又是做人者应有的追求和提升。即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成才与做人处于两个层次:做人是基础,它有助于培养人们成才;成才是发展,它有助于人们学会做人。总之,学会做人的过程就是培养成才的过程,同样,培养成才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做人的过程。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必须让受教育者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与过程中培养自己成才,在成才的要求与激励下进一步学会做人。

必须指出,成才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达到同样的高水平;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是为受教育者的成才打基础,而决不能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了各种人才。这是教育者与家长们所应当把握的。但遗撼的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了迎合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心态,片面地强调开发智力,拚命地加重学习者的课业负担,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学习者培养成高规格的人才。以幼儿教育为例。在我看来,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按理更应当以打好“基础”为目标。打好什么样的基础呢?心理学研究的共识是,人的心理、思想、品格等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和形成起来的;而人生有三大主导活动,幼儿阶段为游戏,学龄阶段是学习,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为劳动。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素,游戏对幼儿知识的获得、人格的形成、角色的确立,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据此,幼儿教育应当以游戏为主,即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发展中游戏。但不知是从哪里刮来的一股什么风,不顾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形成了违背教育规律的“负三化”现象,即幼儿学龄化,幼儿园小学化,主导活动课程化。我以为,长此以往,这样的幼儿教育非但对成才不利,反而会妨碍幼儿身心的发展。

由上可知,所谓打好成才的基础,就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成才教育。而成才教育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他们未来成为各种人才打好必不可少的基础,决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要求他们立刻都“成龙成风”。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曾说:“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西方学者也说过:要把学生放在“适应性领域发展”。这两种异曲同工的说法,对幼儿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都是适用的。

四、基础教育与“三基”

基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打好知识、技能、方法三方面的基础(简称“三基”)的教育。我国长时期以来,一直强调“双基”教育,即让学习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这是应当肯定的。但忽视了基本学习方法的运用,这却又是应当改进的。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必须加强“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众所周知,西方在认知心理学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把一切都说成是知识,从而提出了“三知”,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我看来,“三基”与“三知”是一一对应的,即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基本技雏二―程序性知识,基本方法――策略性知识。我们可以用“三基”这一习惯的说法代替“三知”的说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过去一向是把“双基”局限在教学之内,认为“双基”是智育的内容与要求,而通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的基础教育必须打破课堂的限制,走出课堂,甚至走出学校,以便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去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基本方法。同时,又要打破智育的限制,让“三基”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其实,“三基”不是让不让“渗透”的问题,而它是各育本身所固有的。即是说,无论哪种教育都包含“三基”,离开“三基”则什么教育都不存在。例如,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让学习者掌握道德的基础知识、形成道德的基本技能、学会道德的基本方法。试问,舍弃了这“三基”还有什么道德教育可言,又怎么能培养学习者的道德品质呢?余此类推,恕不备述。由此看来,所谓打好“三基”,就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三基”教育。而“三基”教育必须贯彻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以便他们通过这诸多方面的教育与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1.基础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从事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都必须在“基础”上做文章,即要在打好“基础”中、通过打好“基础”与为了打好“基础”而大显身手。

2.这里的所谓“基础”,包含素质、做人、成才和“三基”四项。而所谓打好“基础”,就是要在这四个方面做文章、显身手。

3.“基础”的四要素是交互制约的。所谓交互制约,既可以交互促进,也可以交互促退,因此,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必须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四要素水平。

4.“基础”四要素组成――完整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素质是基础,做人是核心,成习是目标;而“三基”则渗透在其余三要素之中;没有“三基”,就不会有真正的素质,完美的做人,有效地成才。

5.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必须按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办教育,切实去掉消极的“负三化”,即幼儿学龄化、幼儿园小学化、主导活动课程化。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育理论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