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12月21日下午,重庆市教委和江北区政府主办“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经验推广现场会,向来自全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传经送宝”。
据了解,江北区201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重庆市唯一的“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通过聚焦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能力提升机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监管机制等三大改革试点任务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逐步解决群众“入公办园难、入普惠园难、入优质园难”问题,将三大难题进行了彻底梳理和解决。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普惠体系和保障体系让学前教育变得更有质量和温度。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通讯员 叶泽阳摄
第一招:
解决旧有问题
公办在园幼儿比例提高43.5%
江北区教委透露,通过完善公益普惠学前教育发展机制着力解决资源结构不合理问题。
一是多措并举发展公办幼儿园。采取“新建一批、改建一批、移交一批、回收一批、回购一批、登记一批”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2017年后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回收民办幼儿园46所回购2017年前已建成及正在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将中小学富余校舍改建举办为附属幼儿园并进行事业单位登记14所。
二是通过探索推广“幼联体”办园模式,鼓励和支持新村幼教集团、女职中四叶草幼教集团等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分园、托管薄弱园,目前全区集团化办园幼儿园共计36所。
江北区教委学前教育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前教育从2016到2021这5年间大数据来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幼儿园从134所增加到162所,公办幼儿园从22所增加至88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了43.5%。

▲新村幼儿园举行的幼儿足球赛
第二招:
解决困难问题
老百姓入园更容易,满意度更高
五福幼儿园园长梁大萍告诉记者,五福幼儿园2019年由民办园转为公办园后,除了常规的生均公用经费、教职工社保等补助,江北区每年还会划拨3万到5万元的专项奖补扶持农村幼儿园。
“2011年,江北区开始推进第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时,全区只有1所独立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收费高,质量参差不齐,与群众对学前教育的期待差距较大。”江北区教委主任李四川说,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的同时,江北区也积极推动民办幼儿园转为普惠性幼儿园。
通过完善普惠性幼儿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生均公用经费补助从400元/生/年,经三次调整,一、二、三级园分别提高为1500、1300、1100元/生/年;教职工社保补助由60%提高到85%,体检补助由80元/人/年提高为全额补助;对在园幼儿实施 “免费奶”全覆盖,孤、残、低保家庭幼儿全免费入园;安保补助提标,每年安保补助达1000余万元,保安工资标准翻番,免费配备安保设备;设置督导评估奖、上档升级奖、优质普惠奖等多个以奖代补项目,5年来投入以奖代补资金2400余万元。目前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从80所增加至147所,普惠覆盖率提高了43.1%。

▲小小木工启智孩子童年
第三招:
提高办学水平
让老百姓放心把孩子送去入园
江北区新村幼儿园园长刘静,每个月通常都要安排几天时间,走访区内自己负责督导的10所幼儿园,现场查看、重点指导。类似她这样担任全区幼教督学职务的,在新村幼儿园共有8名干部或教师。
新村幼儿园还发挥公办示范园公益性、科学性和示范性作用,近几年先后承接江北区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接待园长、教师观摩、讲座、培训13次760人次,为国培项目、保育员培训等授课650人次,通过示范交流,促进区域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目前,江北区建立了区域学前教育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协同多个部门,对全区幼儿园进行全覆盖定期和不定期督察指导。系列配套的措施,规范了办园行为,使全区幼儿园的办园水平逐年提高。据李四川介绍,近年来新增的大量公办幼儿园通过协同提升,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园特色。这些幼儿园在实现内涵式高品质发展的同时,又牵手薄弱幼儿园,促进了全区学前教育的协同发展。“我们的目标,是让家长觉得无论孩子上哪所幼儿园,都很优质、很放心。”该负责人表示。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