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欺负他人之行为产生的背景

2009-02-01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欺负他人之行为产生的背景
--共鸣心理未得到培养~缺乏感性信息、欲望未获满足引发欺负行为

  
    以前笔者曾经从与孩子们交友行为的关联这一角度阐述过少儿生态学的观点。笔者认为这是有助于分析欺负行为的重要理念。这门学问不仅从结构上、而且从生物学中生态系统的角度考察分析了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与孩子们身心健康有关的生态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少儿生态学。少儿生态学是人类生态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人类生态学并不仅仅包括高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因素、引起公害的化学因素和与核事故有关的物理学因素,还广含新闻出版和传媒等社会文化因素。

  如前所述,从系统•信息论的角度来观察孩子们身心健康的状况,可以发现,目前孩子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行为方面的问题主要起因于生活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打乱了身心固有的程序。本文将从少儿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孩子们伙伴关系的危机中最具代表性的“欺负行为”。

  欺负同学的行为不仅日本有,其它国家也有,并且从很久以前就有。其实,笔者小时候也常常受欺负。但是,至于被谁欺负和当时受到什么样的欺负,这些细节已经记不起来了。而且现在在每年一次的同窗会上,当时的同窗甚至包括那些曾经欺负过同学的人都会欢聚一堂,共叙友情。但是,问题在于,现在的欺负行为手段变得更恶劣、更极端,受欺负的孩子被逼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尽管自杀行为的低龄化可能也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究竟是什么使欺负行为不断升级的呢?

  有欺负行为,就必有欺负人的孩子、被欺负的孩子和在一边看热闹的孩子。被欺负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通常是那些文化背景不同的孩子。比如说转校生、家庭背景较特殊的孩子(笔者就是因为不是工薪家庭出身、而是画家的孩子而遭到欺负的)、服饰和行动与众不同的孩子等。被欺负的孩子没有特定的模式,除了容易成为欺负目标以外,也并没有别的共同点。欺负人的孩子有各种类别,但是其共同点好像在于成绩不太优秀、因为被迫去上补习班和各种兴趣学习班而没有时间玩耍或是父母很严格,等等。总之,这些孩子总感到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也无法理解别人的烦恼和痛苦,换而言之,他们没有一颗能与人产生共鸣的心,因此就用欺负别人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至于看热闹的孩子,一定也是在观看别人受欺负的样子中发泄因欲望未获满足引起的不满情绪。

  下面就从少儿生态学的角度来广泛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由于欺负同学的行为主要发生在学校,因此首先必须考虑学校的问题。当然,进入学校之前的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和家庭环境也有待反省。

  少儿生态学以孩子为中心,将家庭人际关系视为微观生态系统,家庭人际关系产生的背景——即家庭是个小型生态系统,学校或相当于学校的设施是中型生态系统,而包容了这些小环境的社会则是宏观生态系统。这一系列系统形成了一个同心圆的结构。

  微观意为“微小”,包括亲子行为等感觉方面的因素;小型意为“很小”,代表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家庭;中型意为“中间、过渡部分”,指连接家庭和社会的场所;宏观意为“巨大”,是指无所不包的社会。当然,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生态系统在结构上是相互作用的,我们必须研究和思考各个生态系统的弊端、不足之处以及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

  前面已经谈到,从系统•信息论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生来就具备了必要的心理和肌体程序。启动这些程序的是信息,其中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尤为重大。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所谓信息既包括理性信息,也包括感性信息。并且,启动孩子们心理程序的正是感性信息,比如“和善”、“温情”和“生活情趣”等文化因素。从广义上看,可以得出一个看似过于简单的结论:由于各个生态系统中缺乏感性信息,从而导致了欺负行为的产生。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育理论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教育理论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