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培养幼儿自我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实验报告

2008-04-30 来源: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幼儿园 作者:郑世丽、李素英、祖静波、高静、韩玉楠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言行、思想、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主要表现形式有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自我监督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 逐渐形成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形成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有鉴于此,幼儿园开展了以加强幼儿心理教育、促进幼儿 自我意识发展为主题的心理实验。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发挥一个人的潜能,突出他们的特长,充分体现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 的焦点问题。一个人要立足社会,必须有一个良好健全的人格。为了培养一代高心理素质的新人,河北省提出了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口号。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形 成的关键时期,为了能对幼儿个性形成的过程产生一种正确、健康的影响,为其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幼儿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实验。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身体、言行、思想、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主要表现形式有自我认识、自我评 价、自我监督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 逐渐形成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等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形成的正确与否,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有鉴于此,幼儿园开展了以加强幼儿心理教育、促进幼儿 自我意识发展为主题的心理实验。

二、实验的内容

对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开展了6个子课题:

1.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3.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

4.培养幼儿良好的自尊心。

5.培养幼儿自信心——克服幼儿胆怯心理,培养幼儿大胆表述能力。

6.给幼儿提高自己的机会,培养较强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三、实验目的

1.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发展良好的品质和行为,克服自身弱点,更好地调整自身与周围现实的矛盾;

2.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支配;

3.努力提高幼儿的主动性,使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能产生积极的反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能够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地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并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适应性;

4.能够自尊自爱,不甘落后,有强烈的行为动机,积极地参加活动和学习,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5.在对事物的现状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追求既定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提高自信心;

6.能够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自制力和坚持性,做事要彻底、有耐心。

四、实验时间

1998年9月~2002年7月,为期四年。

实验划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98年9月~1999年7月,培养幼儿自信心——克服幼儿胆怯心理,培养幼儿大胆表述能力;

第二阶段:1999年9月~2000年2月,促进幼儿主动性的发展;

第三阶段:2000年3月~2000年7月,培养幼儿良好的自尊心;

第四阶段:2000年9月~2001年7月,给幼儿提高自己的机会,培养较强的自制力和坚持性。

第五阶段:2001年9月~2002年7月,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五、实验对象

北戴河区第二幼儿园幼儿。

六、实验课题组成员

市教育局:郑世丽、李素英

园领导:祖静波、高静

实验教师:韩玉楠、高静

七、实验原则

从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个人纵向比较等原则,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正面的培养和教育,在保证幼儿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给幼儿的心理以正确的影响,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1.发展性原则。

幼儿身心发展很快,但却有其规律和顺序。所以,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来确定实验目标与内容、选择心理教育方法和措施。实验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适当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

2.个性化原则。

不用一个尺度、一种方法衡量幼儿。注重幼儿的个性化,不抹杀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保证幼儿在其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给幼儿的心理以正确的影响,促进、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3.认知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需要从内在的思想观念入手进行认知教育,而且还要从外在的行为方式入手进行行为训练。因为幼儿对行为的自制力差,虽然 有的幼儿能够明白正确的道理,说出正确的做法,但在实际行为中往往做不到。所以,教师将这两种心理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形 成和发展。

4.游戏性原则。

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三种:游戏、学习和劳动,而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将心理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之中,可以使幼儿接受得更快更好,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5.渗透性原则。

心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熏陶、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单纯的心理活动课不能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只有将其与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紧密结合,互相渗透,随机对幼儿进行教育,才能使幼儿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强化,促进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6.家园协同教育的原则。

只有家园密切配合、协同一致,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因此,在实验中,教师正确认识家长的作用,以多种形式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长的配合参与下,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

八、实验方法与步骤

1.实验准备。

幼儿园依据总体活动方案,制订每学期的活动计划和方案;确定实验班级、教师、配班教师及对比班;安排好每周实验课的活动时间;结合本学期的实验内容对实验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训。

2.采集数据,进行前测。

在教师进行每个子课题实验之前都认真地对实验班及对比班的幼儿进行前测。前测以家长问卷调查、观察、谈话,教师评价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个别 幼儿的情况,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同时,还要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确定实验班幼儿与对比班幼儿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使实验在科学的前提下实施。

3.制订实验方案和计划。

为了使实验有理有序地开展,在采集数据、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教师研究、拟订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制订详细的活动课计划,设计出具体的活动课内容,并确定每个内容的小目标。教师每周对幼儿实施一次心理教育活动课,并在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教育。

4.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课,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按计划每周开展一次心理教育活动课。活动课的形式生动、丰富多彩,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利用故事、儿歌对幼儿进行教育。

幼儿对故事、儿歌有着很高的热情,他们通过听故事、说儿歌,懂得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帮助他们在头脑中树立了理念。如:故 事《小猫钓鱼》、《上课》教育幼儿要学会自制,做事不能三心二意;故事《布娃娃》、《我也长大了》告诉幼儿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依赖别人。为了不同教 育目的的需要,教师还自编了故事、儿歌,并以看图讲述、手偶表演、幻灯演示等多种形式讲述故事,吸引幼儿。

(2)情境教育。

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理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辨别是非 的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此外,教师也以情境测验的方式,故意设置某种情境,针对幼儿的不同反应进行教育。如在培养幼儿自制力的活动课 中,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幼儿画画时教师拿出新奇玩具进行干扰,一些自制力差的幼儿跑过来观看,而自制力强的幼儿没有受干扰,继续画画。教师对这两种 现象让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游戏与行为训练。

只有让幼儿对已学过的行为和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才能使幼儿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所以每次活动课中,在幼儿懂得正 确道理之后,都通过游戏和行为训练达到加深巩固的作用,如:听指令拿树籽,在声音和玩具干扰下画画和做题等抗干扰训练,拣豆子、拣树籽等抗枯燥训练,找图 形、走迷宫等抗智力困难训练等,对提高幼儿自制力和坚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我是值日生”、“我是小班长”等行为训练大大提高了幼儿的主动性……幼儿 在游戏中成长,幼儿的自我意识在游戏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如“小巧手比赛”培养了幼儿做事的主动性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拼图游戏、涂色游戏有效地训练了幼 儿的自制力、坚持性,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

(4)谈话与讨论。

组织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心理感受,评价一下这样做对不对,或是对身边的实例进行一下讨论,让幼儿在自评与互评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的行为也是心理教育活动课常用的一种方法。

5. 在日常生活、学习、游戏各环节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注意随机教育。

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对幼儿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所以日常的随机教育十分重要,它是 心理活动课最好的延伸、补充,是最好的行为训练、最好的强化形式。如:为了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在每次活动后,教师都组织幼 儿评价自己的作品或表现。在活动室的墙面上,还布置了小红花评比栏,让幼儿自己评价每天当中各方面的表现,说一说哪儿做得好,可以得小红花,哪儿做得不 好,以后要努力改正。在进餐、午睡、如厕、洗手等生活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在幼儿缺乏自信时给予开导、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获得成功的 同时感受到“我能行”,提高了自信,养成了独立生活的习惯,也增强了自己做事的主动性。从幼儿入园开始,教师就努力营造一种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和平等和 谐的教育环境,充分接纳和尊重幼儿,让幼儿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幼儿在这样开放的环境 里,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合作,自由张扬着个性,建构着积极的自我意识。

6.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相互配合,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实验中,教师十分重视家长的作用,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长信、与家长个别交谈等形式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意义及幼儿自我 意识发展的特点,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使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要求保持一致。通过发放“幼儿观察记录”,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表现及教师进行教育的方 法、策略,家长也以书面形式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的表现及对教师的建议,共同探讨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如指导家长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幼儿,对幼儿提 出的合理要求和愿望要积极对待和满足;积极、客观地评价幼儿;安排幼儿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自己安排在家中的游戏和活动;以一定的行为规则 约束幼儿,使幼儿能时常考虑别人的需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通过家园配合,使幼儿自我意识更好地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九、实验效果

经过四年来课题组全面细致的工作,实验课题顺利完成了。通过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幼儿的水平在0.05的水平上明显优于对比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了 健康的发展。他们能够积极正确地评价自己、自信、自尊,在活动中大胆表现,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如:一个叫森森的幼儿在小班时不爱说 话,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自立能力很差,进入中班后,通过心理教育,使他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妈妈说:“老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森 森的生活自理能力强了,并且爱劳动,喜欢受表扬,做事肯动脑筋……森森变成了一个爱说、爱笑、爱回答问题的小男孩。”老师们的工作也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好 评,一位家长在家园联系册中这样写到:“从我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幼儿心理教育非常重要,我们非常感谢幼儿园老师对我女儿的成功教育,使孩子身心 得到了健康发展,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我们把孩子交给幼儿园非常放心。”

十、实验启示与经验

1.实验教师全面了解幼儿,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科学地对幼儿实施心理教育是实验的前提条件。

2.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个性,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客观地了解每一位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幼儿间存在着哪些差异,这是一个教师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3.教师要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繁杂、劳累,每天面对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既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又要管理和教育他们,同时,还有来自社会、生活、工作上的种种压力,很 容易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种种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就是十分重要了。为此,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 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以免对幼儿造成负面影响。

4.教师要以正确教育行为打造幼儿健康的心理基石。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注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成为影响幼儿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避免用斥责、惩 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幼儿之间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维护幼儿健康的心理。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实验教师 十分注重使用积极的鼓励的语言,对幼儿以注视、微笑、点头等肯定性手势,身体接触(如抚摸、拥抱、点头等),用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影响幼儿。教师的一个眼 神、一个暗示都是对幼儿行为的指示,使幼儿与教师间形成一种默契,建立起心灵相通的和谐关系。当幼儿无意做了一件错事时,教师只要看他一眼,他就会意识到 自己错了,马上改正过来。这样做会比批评和惩罚更好。当幼儿想回答问题而胆怯不敢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微笑的暗示,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5.满足幼儿爱和尊重的需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幼儿需要成人的爱,需要有生活经历来证实自己是可爱的人,有价值的人。同时,他们渴望被别人理解,被别人尊重的精神需要也不容忽视。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态 度和行为对幼儿积极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要用真心去热爱、关心每一位幼儿,无微不至地呵护他们,要把幼儿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对待,与他们进行真正的情感交 流,倾听他们诉说苦恼,与他们分享快乐,尊重他们的合理选择,理解他们的情绪情感。幼儿通过成人的关心、爱护、尊重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人,是受人尊重的 人,就会模仿成人尊重他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可以说,成人的积极关注是幼儿感受到爱,并形成自尊心的重要条件。

幼儿园教师必须努力塑造一种自然的、合乎人情的、民主的关系。在教育环境的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要求,而不只是从教师本人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专制地强 迫幼儿接受。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这样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自我的教师:我们所实验的教师不再神经过敏,能够轻松地从事教学,而原因只是他们对 整个情境做了不同的了解。譬如说,他们不再认识这是意志、权威的冲突,而是愉快的合作过程。虚骄的尊严显然易受挑战,他们代之以自然平易的态度;他们放弃 全知全能的企图;不再等待君临学生的权威形象;不把学生当作互相竞争及教师竞争的对手;摆脱“师尊”的刻板形象,而保持平易——如钻管工人或木匠的常人身 份——这一切,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所有的嫌隙、疑心、防卫心理、敌对和焦虑皆从此消失。这段至理名言标明了教师努力的方向。

6.对幼儿进行积极地、正确地评价,鼓励幼儿,使幼儿充满自信,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依靠成人的评价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成人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幼儿年龄小,不能够十分客观地认识自己,对自己做客观、 如实的评价。他们往往根据成人或同伴的评价认识和评价自己,所以成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都会使幼儿产生不恰当的自我概念,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其他方面,如自信 心、自尊心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等,所以教师或家长应立足于鼓励和激励,对幼儿进行积极的评价,避免消极评价。首先,要把握好评价的着眼点,要更多地关 注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更多地关注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而不是他的作品或最后结果,要更多地关注幼儿的进步,对他进行纵向比较,而不是与其 他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其次,教师要看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切不可对幼儿要求过高,以免要求达不到而作出消极的评价,从而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失去学习 和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相信他,鼓励他,“你能行”、“你很棒”,让幼儿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注意和 接受的,这样幼儿才会有信心,发展得更好。

7.既要面向全体幼儿,也要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园是集体教育的场所,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既不以少数优秀的幼儿为主要对象,也不以少数个别落后幼儿为对象。在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 要着眼全体幼儿,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幼儿参与,特别是要给那些内向、沉默、害羞、平时 不大引人注意的幼儿提供参与表现的机会。面向全体幼儿并不是否定幼儿的个别差异,恰恰相反,只有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个别对待每一个幼儿,才能做到“因材 施教”给全体幼儿提供有效的教育与服务。如在活动课《爱动脑筋的孩子是我》中,教师让幼儿玩拼图,回答智力问题闯关,给全体幼儿提供操作和参与的机会,但 在细小之处,又无一不体现了对个别幼儿的关注。拼图时,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为他们提供丁难度不同的拼图。在闯关时,将最后一个问题的难度降低,重点 请能力偏低的幼儿回答。让幼儿都亲身感受到动脑筋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功喜悦,提高每一位幼儿的主动性。

8.通过实践、操作活动使幼儿获得心理体验,优化幼儿的自我意识。

幼儿的心理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主动活动获得发展的,幼儿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与事物、同伴相互作用,才能获得真实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种感 受和体验有止性的、有负性的,正性的心理体验会使其产生愉快、舒服、满足的感觉,促使该行为的再次发生;负性的心理体验会使其产生生气、难过、伤心等感 觉,产生消极的作用,减少同类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幼儿心理活动课中我们非常注重安排幼儿实践的活动,如:去商店购物、走平衡木、爬嘹望塔、徒步在沙滩上 行走、小巧手……在教育性强的课中除安排教育环节外,还尽量安排一些适当的活动环节,如《我没有玩具、图书,怎么办》一课中,教师除教育、引导幼儿讨论 外,还安排了发幼儿玩具、玩玩具的环节:教师故意没有给性急、内向的部分幼儿,让性急的幼儿看着别人有自己没有而更加着急;让内向的幼儿明白,我没有玩 具、老师在跟别的小朋友说话,我不说她就不知道,我想要玩、我不敢说怎么办这两种不同的心理体验,此时教师给予适时、适度、适当的引导和教育:A.教育幼 儿学会等待;B.借机激发幼儿的愿望,促使内向幼儿开口,大胆表达内心愿望,战胜自我,在众人面前大胆讲话。再如《爸爸妈妈我会做》一课,除了教师言语教 育幼儿应该做什么外,还安排了挤牙膏、叠被子、擦桌子、摆碗筷等幼儿操作活动,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得到了来自同伴、教师的鼓励和赞扬, 产生了愉快的心理感受,使幼儿的同类行为得到了强化,做事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和促进了。

9.利用家园联系册,促进家园共育。

(1)利用家长联系册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

进行实验首先要积累原始材料。原始材料的积累手段除了利用观察、问卷外,就是要利用家园联系册。通过家园联系册可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幼儿在家的性格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及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

(2)记录幼儿的成长情况。

幼儿在园里的情况是家长最希望知道、了解的。利用家园联系册,老师、家长都可以详细记录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这些记录大大满足了家长渴望了解幼儿在园表现的心理,而且也将会成为幼儿成长过程的珍贵纪念。

利用时间、事情的发展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定期的记录,不仅可以使教师掌握、分析幼儿的个性发展特点、依其个性特点制订出有目的的教育方法、措施、过程,做到教育的针对性,而且是教师积累对幼儿教育过程及经验的材料。

(3)家园联系册是家园互教的详细、忠实的“传递员”。

家园联系册除了教师的记录外,它还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沟通的一个纽带。因为教师与家长有共同的教育目的,所以二者很容易进行交流:教师记录幼儿在园的情 况、教师的教育方法;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记录家长的教育方法,写出对教师教育方法的意见、建议。通过联系册的传递既传出了真情又是双方教育方法 的互学、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记录可以这样写:记录时间、地点、详细发展过程、教师采取的教育方法、幼儿反应、教师分析、提出的教育措施;家长的记录可以 写:对教师教育方法的意见、建议,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家长教育的方法,对教师以后工作的要求。

(4)联系册可以增进家园之间的感情,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

在幼儿入园的一天天里,教师与家长的接触只有短暂的一早一晚。在这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由于家长早上要赶着上班,晚上接孩子的家长又一下子来得较多, 以致家长与教师之间没有适时的、单独交流的时间,家园联系册则正好弥补了这个不足。家长看了教师的记录,了解到教师工作的琐碎、辛苦,体会到老师的细心和 对孩子的爱心,愿意协助幼儿园工作;教师看了家长的反馈,觉得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以后将更加努力付出,以回报家长的感激,而且,有时家长可能会由于孩子 的讲述不清而对教师产生误解,二者如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可能会影响双方的情绪。如果在联系册中把这种误解写出来,得到教师及时的解释,可能矛盾就烟消云散 了。在这里,家园联系册对二者感情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郑世丽、李素英、祖静波、高静、韩玉楠 来源: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幼儿园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育理论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