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不仅仅需要爱

2008-04-25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做父母也得“持证上岗”,这一观点初听起来有些好笑,甚至会觉得政府是不是又在找一个借口,向新为人父母者收取培训费或持证费。

  实际上,父母对新生儿的爱是一回事,对新生儿的呵护与教养却是另一回事,前者要的是一颗爱心,后者要的则是耐心与知识,甚至是技能。人类最大的学问与最幸福、最神奇的事情,莫过于哺育新生儿了。

  我们的父辈生养我们的时候,完全是自然状态,村庄里还有接生婆,劳动女性几乎都是自然顺产,甚至有的孩子是母亲在田里劳动时生下来的。现代的城市女性则多是剖腹生产,而且母乳喂养也越来越少。由于医疗事业的进步,婴幼儿成活率也大幅度提高,但各种健康与早期婴幼儿养育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说,我的孩子6年前出生时,家人当晚却不知道孩子生下来很快就会要喝奶的。到了第二天清晨,才到附近商店里买到鲜奶,解了燃眉之急。如果医院在孩子们的母亲定期体验时,向孕妇们派发一些生育常识与清单式的必备用品,可能情形就不同了,各个家庭就会按必备用品清单来准备母子生活必需品。

  当然,如果有详尽的《准妈妈手册》向准妈妈们派发,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对那些条件落后地区的准妈妈们,则需要医护人员或志愿者们开设准妈妈课堂,使她们对新生儿养育具备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而不是传统经验式的。

  一位旅居加拿大的中国母亲在我的一篇关于婴幼儿教育的文章后面跟帖说:我确实觉得中国的育儿方法有些问题,最深的体会是月子的一些概念与方法有些是伪科学。老听中国人说母乳不够,其实是方法不对,结果把母亲养的胖胖的,孩子却没有奶吃。我先是按中国方法喝各种发奶汤,没用。后根据加拿大资料的建议,从母乳不够到奶多得用瓶装冰冻起来---结果我的孩子在七八个月时的米糕都是用母乳拌的,不用水。实际上,是用合理的物理刺激自己的身体,增加了母乳的分泌。

  这位身处异域文化圈的母亲亲身感受到了传统经验育儿的缺陷,只有通过科学的方式,才能促进新生儿的健康。其实,家长们最害怕的是孩子遭到意外伤害,比如烫伤、电击甚至高楼坠落,这些意外伤害屡见报端。在我家当家政的小女孩的姐姐小时候就因为对桌上的碗好奇,导致滚烫的粥灼伤了半边脸,造成终生遗憾。为了防止孩子意外烫伤,我们家尽可能不喝开水,以矿泉水代之,而且主动让孩子用小手去碰桌上的热饭碗,使他对这类东西保持距离,有一种痛感体验。

  还有就是让孩子对高空有一种畏惧,抱孩子到阳台,看他对窗外有无畏惧,我们发现只要用语言诱导,两岁多的孩子就会对高空产生畏惧感,只要他产生这种情感,发生高楼攀爬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孩子3岁多的时候,我们对他睡觉时打呼噜有点奇怪,但并不在意,后来在孩子姥姥的提示下才去医院进行检查。原来,孩子打呼噜可不是小事情,可能是鼻中腺体增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与智力成长,我们尽快联系医院做了手术。我打电话问一些已有孩子的朋友,他们几乎都知道这种病症,说是一种常见病,而我们两口子却一点也不了解。

  所以,为人父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如果说要培训,也得有几门必修课程,比如儿童心理、儿童营养、儿童安全、儿童健康与常见病防范等,如果没有做父母的常识,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孩子。

  对准父母进行教育与培训,我们并不希望政府部门直接干预,通过办证的方式去实行,而是希望民间组织,比如妇联、妈妈协会、母爱志愿者还有妇幼保健机构去完成,既要发放母亲手册,组织观看有关知识录像,有可能的话还得有知识问卷,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准父母负责,更是对即将出生的孩子与国家的未来负责。(作者吴祚来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中国学前教育网网讯)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