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

2012-11-1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泰兴镇第二中心幼儿:于岚

  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儿童的精神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障碍或心理疾患。

  目前,在儿童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它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如何培养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少不了幼儿、家庭和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开张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是生态环境中学前教育系统的支柱,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起着导向作用。幼儿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儿童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儿童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儿童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儿童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儿童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自尊、自信,获得成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变化。

  如:新小班儿童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情感依恋,与之分开时,会经过或多或少的分离焦虑。表现为经常哭闹一阵,部分儿童看到别人哭他也哭、别人笑他也笑,情绪不稳定。这时我们为儿童准备了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安全的布娃娃、绒毛小动物等玩具,在教室里贴上儿童与家长的照片,开设多个“娃娃家”活动区等,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一抱、摸一摸、亲一亲儿童,帮儿童穿衣服、脱鞋子,拍着儿童睡觉,以动作、表情等各种方式向儿童表示亲近和爱抚,增强儿童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教师们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儿童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幼儿还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使儿童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家庭是儿童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使他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三大主要环境。学校环境健康,而家庭环境不好,也是不能说儿童心理发展有了健康的环境。因此要想儿童心理健康,除了教师努力外,家长也同样需要努力。当前许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概念十分陌生,而儿童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必要了,再者儿童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所以说创设良好的幼儿环境是满足儿童需要,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儿童保持愉快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儿童希望能像周围成人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儿童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儿童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儿童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儿童语言,又使得儿童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儿童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它培养了儿童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表述能力,让儿童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儿童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四、坚持正面引导,使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儿童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儿童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儿童,使儿童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儿童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儿童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教师要广泛搜集儿童在幼儿、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儿童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儿童。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儿童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儿童的优点。日常活动时经常引导儿童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儿童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引导儿童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儿童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五、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儿童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最后作为儿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儿童交往,创设能引起儿童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儿童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儿童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综上所述,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儿童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