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调适对策研究

2008-04-29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状况检索探究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调查,目前全世界至少有五亿人口患有各种心理障碍与疾病,占全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每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人患有心理障碍与疾病.心理学专家在分析患有心理障碍与疾病的人群时发现:人的幼儿时期心理是否健康发展,将影响他成年后的心理是否健康。       据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近年来儿童中出现心理发展偏异,发生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幼儿中5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哈尔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据深圳市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有关专家通过问卷得出的结论:深圳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问题较突出,在接受筛选的近9000名儿童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卫生问题的约占67.4%,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平均30%至50%的发生率。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行为问题按照发生率的高低排序,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行为问题25.8%,情绪障碍21.3%,语言发育不良17.2%,进食障碍16%,睡眠障碍6.7%。上海一所幼儿园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语言、动手等能力都很强,认为自己的孩子情感发展得好的家长只有3.95%。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不满意,与此同时,40%的家长担心孩子的能力发展,30%的家长担心孩子的情感发展。       概览上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大量调查数字后,人们首先的反应是:幼儿心理健康状况问题严重,不容忽视!然而,在仔细考察这些数字之后,人们又会提出:幼儿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到了接近85%~95%的严重程度?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的质量区分是否科学?所采取的判断标准是否科学?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不但影响幼儿健康教育的成败,还会无形中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有关区分幼儿心理健康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及方法论       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心理学家们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大多是描述性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或分级的质量标准。21世纪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得到了国际的公认: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     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笔者在综合了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健康概念的定义和描述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以供参考:       1.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     2.基本的自我认知能力: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地畏难、胆怯等。     3.基本的人格协调能力:诚实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人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4.基本的自主与独立性: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5.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     6.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7.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这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较原则、较概括的描述,它并不能保证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或他人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及方法一定正确或一定一致。换句话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除了有以上较原则的、较概括的标准外,还需要用一些较实际、较具体的标准来操作。如,社会学的标准、统计学的标准、医学的标准、个人主观经验的标准等等,而这些标准仍存在着不确定性。       以社会学的标准为例,就可简要地说明心理健康判断的不确定性:纵观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在每一种社会文化条件下都有相应的幼儿健康观和行为规范;横看世界各国,由于国家、地域文化习俗以及环境方面的差异,也存在不同的标准。社会文化标准在具体应用上常常通过一类社会适应量表来评定幼儿的行为表现。这一判断标准在实际生活中最为常用,如果某幼儿表现与之相左,就会被认为是异常,即指他对社会文化常模的偏离。由此可见,标准是受人们的世界观、教育观、健康观和价值观念影响的,同一行为表现,在美国被判断是正常的,而在中国可能会被判断是不正常的。例如,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幼儿表现出的武断、侵犯行为多不认为是异常;而表现出沉默、循规蹈矩的幼儿会引起更多的关注。这与我国的幼儿发展教育观念迥然而异。当然,同一社会的文化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变迁、健康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比如“咬指”行为曾被认为是严重的病理心理症状,当今社会则认为它相对无害。       再举统计学的标准为例,可简要地说明心理健康判断的相对性:幼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判断其心理是否异常必须以正常心理发展标志作参照系,以不同年龄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序列与速率作标准。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找出一个平均值作为常模,即标准。离这个平均值越近,越正常,离平均值越远,越不正常。但正常发展标志仅仅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它是群体儿童的一个相对率,而非绝对率。这一标准的优点是分类标准从客观上看很精确,但其缺点也较突出,因为有时我们很难说一个人偏离常态就是异常,比如,一个人的智商越高就越不健康这样的命题就不成立。同理,一个人性格特征上越有责任感就越不健康这样的命题也不成立。而这些性格品质,比如情绪上的指标,运用这一标准就可能是有道理的。从健康的角度讲,情绪太强烈或情绪过分抑郁对健康都不利。所以,采用这一标准看似科学,但实际运用时很难,因为它不能告诉我们究竟在什么心理品质上“不及不好,过及不好”,既达不到标准的范围不好,超过正常标准的范围也不好。       我们指出人类对自身或他人心理健康判断的过程中,无论用什么样的标准都不可能是绝对正确和绝对科学的目的,是打消人们设想用一种适合于各种情况的判定标准,来判定人的心理是否是健康的绝对起点的想法,提醒人们对儿童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时,要更谨慎、更客观、要多角度、多元化,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判定标准更科学。   三、儿童心理偏差(或行为偏异)的鉴别及案例分析       经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对各种儿童心理问题的鉴别和判断、对各种问卷及量表的编制与使用,都需要考察其不同的理论背景和对儿童心理问题的不同定位。因此,在鉴别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时,应注意选取那些适合于儿童情况的,且能指导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量表。       对幼儿心理偏差或称为行为偏异心理学家也有不同的分类,归纳起来有如下6种:     1.行为障碍:多动症、抽动症;退缩行为、攻击行为、不良行为。     2.不良习惯:吮手指、咬指甲、拔头发、眨眼、努嘴、缩鼻、耸肩。     3.情绪障碍:焦虑症(离别焦虑)、恐怖症、强迫症、癔症、情感高涨或低落、情感爆发。     4.人际交往障碍:社交敏感退缩,选择型缄默、不受欢迎。     5.性格障碍:孤独倾向、自闭、偏执、妒忌、懦弱。     6.认知障碍:无学习兴趣、注意不稳定。       我们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现,有些家长或教师从报刊上或书本上读到有关心理变态(或异常)的知识介绍,就牵强地与自己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联系起来,以致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安,惟恐自己的孩子心理不正常;也有些家长或教师认为孩子年龄这么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即使有些“不正常”,等长大了,自然就会正常的。所以,对孩子的心理偏差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以致孩子慢慢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疾患才着急求治。认定幼儿行为是否有偏异一般需要心理医生来确诊,教师和家长可以做初步的观察和鉴别,如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表现,要及时去咨询心理专家。下面介绍几个案例分析,以供参考。       案例一:     ★最近上海虹口区稚托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1.5~4岁的幼儿中有80.15%已有相当的自我主张,70%~80%的幼儿经常说“我的”、“我是”、“我要”,自主独立的欲望十分强烈,有的孩子18个月就喜欢说“不”,有的孩子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3岁半的珍珍最近就有些变化。她不像以前爱说话了,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总爱自己玩,不让别人碰她的玩具,妈妈送她来园,临走时向她说再见,她既不抬头也不理睬。为此,妈妈很担心和焦虑。       问题:珍珍是否患有孤独倾向?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严重心理疾患。通常在出生后30个月以前起病,发病率大约在万分之五,男孩多于女孩。该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并可能造成终生残疾。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改善孩子的症状十分重要。儿童孤独症的主要表现为:社会行为障碍、语言交流障碍、有明显的异常行为问题和智力障碍。珍珍3岁半才表现出“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总爱自己玩,不让别人碰她的玩具”等是她自我意识增强的表现,而不是患有孤独症的主要症状。       案例二:     ★明明,8岁,男孩。平时教师教—些知识,明明还能记住,但他上课总是坐不住,经常手脚动个不停、挤眉弄眼;很容易兴奋冲动,好大声叫喊,打扰其他孩子;他的要求必须立即满足,否则就发脾气,哭闹起来没完没了;很喜欢户外活动,但做律动操动作笨拙、不协调;手工活动能力差。       问题:是否患有多动症?       多动症是较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它也被称为脑功能轻微失调症(MBD)。这一类病症有别于3~6岁正常幼儿的多动,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在医学上,要确诊儿童是否患多动症,必须经过严格的综合检查,儿童年龄也必须在6~8岁以后。患多动症的幼儿性格方面有冲动、任性、易哭易笑、喜怒无常等;行为发展方面有动作笨拙、精细动作能力差的问题。由于多动症与正常幼儿的活泼好动在行为表现上有相似之处,很多家长往往忽略这一类问题,认为是孩子天性所致,无须矫正,直到进入小学学习以后,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困难,才引起重视,求助于儿童多动症门诊治疗。从上述男孩的行为表现来看,可以初步认为他患有多动症,需要请心理医生做诊断。      案例三:     ★小强的父母都是研究生。母亲在他l岁时出国留学,那时他已会叫“妈妈”“爸爸”了。父亲工作忙,小强便跟沉默寡言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上下楼困难,平时三个人都不下楼。老人好静,不爱看电视,家里总是静悄悄的。小强整天吃饱了就独自在床上玩。两年过去,同龄孩子都能背唐诗了,而小强只会说简单的、不连贯的几个字。家人领他到医院检查,声带和听力都没问题。今年初,小强母亲回国了,发现快满6岁的儿子竟不会说一句完整的话,只有在饿了时才用手指想要的东西,发出“噢、噢”声。家人四处求医,结果与以前相同:孩子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都正常。医生提醒:有可能是心理疾病造成的。       问题:是否患有语言发育障碍?       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发病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理方面所造成的器质性病变;—个是心理方面所造成的障碍性症状。心理学专家临床发现,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常常出现语言发育障碍的症状,有的到了10岁还不肯讲话。小强的父母请心理医生做检查后,被确诊患有自闭症,小强得病的主因是,在语言发育的关键期(2—3岁期间)缺少足够的外界语言环境刺激,使其逐渐丧失了语言功能,治愈希望十分渺茫。   四、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策略       (一)减少不良刺激,营造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在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良刺激,其中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既有来自自然的;也有来自社会的。       生理性和来自自然方面的不良刺激,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是不能避免的。如来自自然方面的不良刺激就不能避免,洪水、地震、火灾、风暴、雷电等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当孩子还是儿童时就遇到,那么,他们的身心必将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生理性的不良刺激,如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和噪音等刺激的长期作用,会使幼儿生理上难以忍受,并影响到情绪和行为。据调查表明,长期高强度的噪音刺激会使儿童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智力下降等症状;在生活空间较小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其侵犯性行为增多,焦虑水平高;如果幼儿生活或活动的室内气温过高,会使幼儿头痛、恶心、多汗、视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反应迟钝。为此,成人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安全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减少不良的生理性刺激,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在心理性和社会性方面的不良刺激也有很多,如幼儿与家长、教师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会导致幼儿心理发展不平衡,尤其遇到家长体罚、教师冷落、同伴讥笑时,其心理压力加剧。如果家长与教师本身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情绪多变,更会使刺激的强度增加。再如家庭的突然变故、亲人去世、父母离异与再组、经济状况的改变、住房迁移、制度变更等等。其中,家长和教师对幼儿的期望水平以及教养方式最为重要。对幼儿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教养方式简单、粗暴或不一致,会造成幼儿心理负担过重,难以忍受,发生心理行为的异常。为此,成人要尊重孩子,要帮助鼓励孩子的人际交往活动,不对孩子乱发脾气,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睦、充满爱的世界。       (二)增加适当的刺激,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减少心理障碍发生的几率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和自信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爱护”,使孩子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儿童应有的摸、爬、滚、打、蹦跳等行为发育的自然历程被人为破坏,如很多家长怕摔着孩子,就把他放在学步车里,结果孩子没有爬行就学会了走路,这样的孩子表现为平衡能力差,注意力不好。还有一些父母的错误教养方式,如缺乏与孩子游戏、沟通的艺术,不尊重孩子,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和交往范围,过分包办或是期望值太高等成为儿童发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中儿童缺少运动和自信心更是明显。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2l世纪的生力军呢?有几个方法可以采用:       1.有意识培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却存在着巨大的学习与发展潜力,这是为现代科学所证明了的。家长和教师还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的心。有些家长或教师常因孩子年龄小而替他们做许多事情,这样孩子就会缺少责任感。凡事依靠家长,久而久之便难以建立起自信。为此,家长应视孩子的年龄大小、能力强弱,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收拾玩具和书包、整理自己的床铺;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求他完成好,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使孩子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2.帮助孩子学会竞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家长应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在某些领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的学习。另外,孩于是在活动中获得发展的,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活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在活动与竞争中,要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       3.鼓励教育孩子向困难挑战       成人积极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总是希望受到大人的夸赞,家长应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无论孩子做什么事,要善于对他的点滴进步和成功给予赞赏和鼓励。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多获得成功,使他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特别要对自信心较弱的孩子给予更多的爱和帮助,可先让他们作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心。鼓励也包括接纳孩子的失败与不足。孩子有时会有些奇怪的想法,想尝试不太容易完成的事,家长千万不要嘲笑或禁止孩子,否则以后他可能不肯动脑筋思考,也会缺乏向新奇事物挑战的勇气。当孩子想做某种新尝试时,家长即使知道他暂时还不可能成功,也要让他去闯闯,然后再同孩子一起分析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孩子自己跨越这些障碍。而当孩子一旦获得成功,就会感到特别自豪。这样,孩子会逐渐形成困难挑战的自信和勇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4.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当孩子慢慢懂事后,就开始认识自己,也很注意别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常常得到赞许、表扬和肯定,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其行为则表现为积极果敢,而且情绪稳定,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否定的,孩子的行为经常受到家长的批评、训斥,他便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行为就得无所适从,缺乏自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要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另外,家长对孩子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当,应考虑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以过高标准要求孩子。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还有些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惯于横向攀比。但这种横向攀比,尤其是以自己孩子的弱点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求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是非常不实际的,要对孩子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让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看到孩子有某些不足时,要不断地鼓励他去弥补,还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达不到要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条件,并在具体实践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毅力。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卫生保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教育理论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