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教育部将出台文件规范高校学术不端行为

2009-05-28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作者:中国学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新华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赵超、吴晶)记者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日前已经完成《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手册》和《学术博客自律倡议书(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和规范的制定工作,并将于近期下发。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校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建立健全一整套加强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高校研究人员不会违背基本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从而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则和道德底线。这位负责人认为,文件和规范的出台将为推进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政策依据,推动高校切实负起学风建设的责任。

    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于2006年,在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各地各高校也相继建立健全了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制定了专门规章制度。

    调查表明,75%以上的教育部部属高校设有学风建设专门机构,初步建立了全国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网络,高校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建设正得到切实加强。


相关链接:来自《人民网》      

张存浩:让反学术不端成为文化力量 

(作者张存浩为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经济动机的道德正当性逐步得到肯定。但是,这种道德正当性是有限度的。如果无视其有限性,不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必然助长浮躁的社会风气。目前这种风气已经侵蚀到各行各业,科技界也不例外,只不过,急功近利在科技界有自己特有的表现方式。

    例如,许多科技人员对科学成果一直持有过高的预期,为了达到这种预期,对科学资源进行过度使用与“开采”;再比如,个别领导由于对科学自身规律认识不足,对科研中的“失败”常常缺少应有的宽容,甚至对一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讳疾忌医。这些急功近利的要求,直接导致了科技领域的短期行为与投机心态盛行。此外,“以量取胜”的政策取向以及相关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导致了科学价值的迷失。

    目前一些科技成果发布得过于随意,也是整体社会环境浮躁的折射。一些人在未经同行评议的情况下,就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某些科研成果,企图借此获取优先权和社会荣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严重破坏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并在某些不恰当的舆论导向下,进一步助长了浮躁风气。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惩治,会加剧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道德危机与信任危机,同时也势必会对科技工作的社会信誉造成损害。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界针对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讨论的深入、科学道德相关知识的普及,以及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相关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恪守科研诚信、反对学术不端的风气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力量,并且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一种共同文化而日益增强。我们希望这股文化力量,能够成为推动科学共同体内部遏制学术不端和不良学风的原动力和基石。

    文化力量的形成,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努力,也需要一定的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比如德国就十分注意将科学道德规范内化为科学活动主体内在的精神追求。如他们的马普学会规定,青年科研人员到马普学会工作时,必须先参加培训,并要求在相关文件上签字,要承担相应的科学责任,从而将科学道德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目前,一些国家开设有科学道德教育课程,使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公开争论和参与专门案例的讨论,深刻领会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事实上,只有当科学道德建设通过文化的约束力,广泛应用到具体的科学实践之中,并得到科学制度文化环境的支持时,科学道德规范才更加容易转向制度化。

《50家期刊声明抵制学术不端 抵制“抄袭剽窃”》

(中国学前教育网网讯)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