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载体的功能日益彰显。作为人类文明的缩影,博物馆沉淀着民族和世界的文化精华,是儿童青少年成长中重要的文化资源,理应成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延伸。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主席还强调,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展示及教育作用,“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1
博物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
所谓“博”,即多,广,大。如广博、博大精深等等。而“物”,即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如事物、生物、地大物博等等。当博物馆发挥其教育功能时,对幼儿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广义上来讲,博物教育是基于人与物相处的方式,通过对动植物、历史文物、艺术品等进行观察的活动,促进人类在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多维发展;从狭义上来讲,博物教育是通过引导和鼓励,让幼儿在与”物“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最终形成和谐一致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理念。
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概念,博物教育,其本质就是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资源,对幼儿进行认知教育。
02
国内外儿童博物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己较为完善。在西方国家,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己经成为了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博物馆也被视为儿童的“第二课堂”。如英国政府颁布“课堂外学习”宣言,要求学生从小参与博物馆课程。在法国也存在“星期三现象”,即中小学生会在每周三下午到博物馆上课。由此可见,博物馆儿童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更是将博物馆纳入早期教育体系之中。美国政府制定了详细的早教标准、早教项目计划以及持续的财政资助,为儿童博物馆的研究与实践创造了有利环境。如“开端计划”中规定家长可利用博物馆和图书馆的社会资源发展家庭文化,提高全部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此外,联邦政府还要求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要与"开端计划"合作才能获得财政支持,以此来提高博物馆在早期教育中的影响力。这些都为美国博物馆发展儿童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

CHILDREN'S MUSEUM


可以看出,在国外儿童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推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为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创立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我国幼儿园博物馆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在博物馆中进行的幼儿博物教育;二是在幼儿园中开展的博物课程;三是在幼儿园内创设专门的主题博物馆。而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国家支持性文件和财政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因此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有必要主动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加快我国幼儿博物馆教育的发展。
03
让博物馆教育走进幼儿园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在《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中指出,所谓博物意识,就是“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虞永平教授还提出,“建设班级博物馆意味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呈现一些具有重要博物价值的事物、现象,供幼儿观察、操作和欣赏。”他指出,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既是一种教育设施,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通过在幼儿园内的儿童博物馆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让幼儿从小获得博物馆带给他们的艺术与人文体验,激发他们深植内心的文化学习基因,从而获得惠及一生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品质。
04
国内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我国幼儿园博物馆教育实践探索只有近十年时间,且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或博物馆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参与的幼儿园仅有几十所。而博物馆教育对学前儿童的意义和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许多资源匮乏的地区的教师和家长也期望能给幼儿带来良好的博物馆教育。
国内的博物馆教育,大部分幼儿园以组织去“社会公共博物馆”参观导览的方式为主,这种有“距离感”的观察难以让低龄儿童对博物馆产生持久的兴趣,也无法充分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组织孩子前往博物馆存在安全隐患,且会受到当地博物馆数量和类型的制约。
博物馆的展品不可触碰,限制了儿童的感官认知和探索欲望。
博物馆陈列的“藏品”不是专为幼儿认知而安排,超过了儿童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博物馆的布景不是专为幼儿审美而设计,缺乏操作体验。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儿童博物馆的定义、特点、各园创馆的初衷等方面,以及对幼儿园儿童博物馆开发园本课程的思路和实践总结。对于“幼儿园儿童博物馆”并没有官方认可的明确定义,尤其在幼儿园儿童博物馆创设过程和利用情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仍然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是目前幼儿园博物馆研究的空白。
作为学前教育从业者,我们有必要与时俱进,利用博物馆这一教育形式,开展高质量的幼儿博物馆教育,为我国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END
参考文献:
·华丽.把”自然博物馆“搬进幼儿园[J].教育前言,2095-9214(2015)08-0281-01
·陆淑娴.博物意识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新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No.10,2014 Serial No.238
·虞永平.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04
·宋宜,王艺澄.儿童主题博物馆的创设与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No.9,2015 Serial No.249
·周乃璧.“行知思想”引领幼儿园“儿童博物馆”建设的践行之路[J].幼教天地,1006-3315(2018)11-099-001
·廖婉婷.基于儿童经验建构幼儿园博物课程
·王凡.我国儿童博物馆教育发展现状和对策[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June 2019 Vol .35 No .6
·陈纳.幼儿园博物馆”创建与经营——来自中美比较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1674-2311(2016)12-0061-11
·孙菲,林晓培,梁玉娟.走进博物馆,推开好奇之门.教育家
*素材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