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巧妙提问激发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福州市鼓楼区教工幼儿   许静

  数学具有高度的逻辑性、抽象性、较枯燥,难以理解;易给直观形象为主的儿童在学习中造成困难。为此,教师不仅要准备好充分的教学材料,而且还要组织好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如果还能通过巧妙地提出问题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就会在儿童与数学之间构建一种“桥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之产生主动的探索思路,从而激发儿童对数学的兴趣,而且启发儿童去分析、综合、抽象地概括、理解数的关系。

  一、发散性提问

  每个儿童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不同,而且各方面能力水平也不相同,所以他们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掌握、以及思维过程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他们已经掌握了多少,然后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重点指导,使儿童在各自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如在“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师准备了许多大小,轻重不一的纸盒、可乐瓶、积木等等。教师向儿童提问:“你们能知道它们的轻重吗?”儿童回答:“用称子称,然后比一比。”当儿童发现称子不够用时,教师接着问:“你能比较它们的轻重?”有的儿童点头,有的儿童摇头。教师又问:“那么你有什么办法比较物体的轻重呢?“你还有什么办法与别人不一样?”结果儿童想出了用手“提一提”、“掂一掂”、“看一看”等多种方法感知比较轻重不同的物体。通过教师发散性的提问鼓励儿童发现更多比较物体的轻重方法,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发散性的提问还可以引导儿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思考,从而激发儿童喜欢数学的兴趣。如学习“比较4与5”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5比4多几?4比5少几?2加2比5少几?3加2比4多几?1加4比4多几?5减1比5少几?儿童在教师多次设置的发散性问题中不断地动脑筋,不断地思考与别人不一样的问题,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使儿童主动地学习数学,“迷上”数学,而且还不断掌握许多新方法。

  二、趣味性提问

  儿童天真可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利用这个特点,在数学活动中,对儿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儿童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5的组成中,以《花朵找花》的故事引题问,提问:“数字5躲到哪儿了”、“为什么要躲到这里”、“那么它们是怎么躲呢?等等。又如在认识“时钟”中,我用爷爷、爸爸、儿子来比喻时针针、分针、秒。我问:“为什么要把时针比喻成爷爷呢分针比喻爸爸?秒针比儿子呢?”“那么儿子跑一圈,爸爸跑多远呢?”“如果爸爸跑一圈,那么爷爷跑多远呢?”一一个有趣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儿童儿童很快地记住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而且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的关系。这样,既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这正如古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层次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要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又体现发展性原则。如在“学习分类”中,教师先问:“圆形扣子和三角形扣子想回家,怎么办?请儿童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在儿童按形状分类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圆形的扣子家中,它们想按颜色住在一起,你能帮它们分一分吗?”儿童根据问题按颜色完成了二级分类后,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能按扣眼的不同将刚才分出来的扣子再分一分吗?”于是儿童又进行第三级分。通过教师层层的设疑提问,使儿童的每次的活动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发儿童不断地尝试发现,把知识引深一层。这样不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儿童需求,而且使儿童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探索性提问

  儿童是自身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等于儿童的“学”,但儿童的“学”是教育可以加以影响的。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把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是应该启发儿童依靠以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9的组成”中,教师设计“智取图形”的游戏,要求儿童从9片圆片中取出7片,提问:“怎样会取得快些?”儿童常常是迅速数出7片圆片。于是教师又问:“9片圆片可以分成7片和2片?”儿童回答:“7片和2片。”教师接着问:“是数7片快呢?还是数2片快呢?”儿童通过操作,很快得“数2片快”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请儿童从9片圆片中取出4片,这时,有的儿童数4片,有的儿童数5片。“哪种方法更方便呢?”教师又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儿童去思考、判断。儿童为解决这一问题,分别用两种方法对比操作,最后得出“数4片快些”的结论,原因是“数4片比数5片少1片”。而后,教师引导儿童观察“9的组成”的形式,得出结论:当要取出数量多时,就取出其组成数量少的那个数。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探索性提问,引导儿童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儿童主动接受,乐于学习。这不仅有利儿童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儿童学习的迁移能力。

  俗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能巧妙地运用提问,问得好而精,个中带得悬念,悬念中隐伏得答案,就会激发儿童对数学活动的兴趣,积极地释疑,并把无意注意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化为学数学的兴趣,使儿童能更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和掌握数学。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