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在主题背景下发展儿童的交往能力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导读:儿童交往能力的养成,要从关注课堂、重视课堂转移到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对儿童的教育是贯穿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中的,不能用课内课外来划界线。假如课内表现得无比完美,而一到课外就无影无踪。那么这样的完美,我们可以摒弃。要关注儿童活动的各个环节,抓住时机,用日常生活中频繁的训练去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社会是人生大舞台,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通过交往这条通道。只有通过交往,人们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幼儿的孩子,存在着明显的交往能力上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也容易适应新环境。但有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易得罪同伴、不合群。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同龄同伴,交往接触面较窄,因而产生了交往方面的障碍。《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在社会领域的发展目标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要“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儿童自主地选择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幼儿主题教学活动是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统领下而进行的以完成主题目标为核心的一项教学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活动。幼儿教学内容的各大领域均包含在其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情趣。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儿童之间的合作,角色分工等等一系列的交往。因此,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儿童交往能力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一、主题内容选择的特点

  幼儿主题内容十分丰富,因此选择的余地很大。围绕发展儿童交往能力这一方向,在选择主题内容时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生活性。根据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选择接近儿童生活的、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事物来进行主题活动。

  2、合作性。在活动前就有意识地选择加强儿童间合作的内容,为儿童与同伴间的交往创造机会,创设环境,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交往的技能。

  3、自主性。在活动的设计上,尽量让教师预设的成分少一些,而把活动的空间、想象的空间留给儿童。能根据儿童的思路,主题活动进展情况,来补充主题中的内容。

  二、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儿童交往能力的操作策略

  (一)借助合理的区域设置,增加儿童交往的机会

  《纲要》中指出,幼儿“应为儿童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幼儿根据主题活动而设置的区域中,儿童自主地选择、自由地活动,同伴间自由地相互作用。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语言技能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借助主题游戏,帮助儿童掌握交往的技能

  在人际交往中,洞察他人的心情,体会他人的感受有助于相互理解和沟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感受他人的情感,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学会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达到自己的目标,说服或影响别人。儿童期是语言发展的最好时期,而语言是交往能力发展的基础,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对于交往技能的培养,我们不能一味地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给孩子,而是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合理设计,利用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游戏来进行。在主题活动中,设计各种角色游戏,让儿童扮演家长、教师、医生等各种社会职业的角色,使儿童在模仿角色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技能,体会他人的心情。同时也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增强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借助主题活动过程,拓展交往类型

  从主题的策划、材料的收集、活动的开展、主题的延伸到主题的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拓展了儿童交往的类型。

  1、与老师的交往:对主题的确定,师生之间要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双方出于共同的兴趣而进行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而设置主题,让儿童有种亲切感,当他们进行活动时,就有更多的话题、更多的共同语言来进行交往。

  2、与父母的交往:在材料的收集过程中,在教师布置作业后,儿童回家后必须与父母进行交往,告诉家长今天我要带什么。把意思表达清楚,说服家长帮助自己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还可以结合节日如“三八”、“五一”等,为儿童创设亲子交往的机会和条件,教育儿童热爱自己的父母和其他长辈,请家长到幼儿与孩子们同庆祝、同欢乐。让儿童制作各种礼物送给父母。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表演节目,玩游戏,增进与父母的交往。

  3、与同伴的交往:当孩子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材料带到幼儿,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也就自然的开始了。他会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收集过程,介绍材料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活动中,通过教师设计的诱导性的活动,启发儿童与同伴友好地合作。

  4、与其他人的交往:带领儿童走出幼儿,试着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展开交往。结合主题带领儿童参观食堂、超市、动物园等,认识各种成人劳动。

  (四)借助活动规则,明确交往中的平等关系

  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良好的,正面的,称为“正交往”。通过正交往,儿童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生活在融洽的社会关系中。另一种是负面的,称为“负交往”。首先,负交往也是一种交往。只是在这种交往中,孩子不顾别人的感受,无理、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我要怎样就怎样,没有商量的余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这种负交往向正交往的方向发展。建立一定的活动规则,并引导儿童遵守规则,体会与同伴交往中的平等性。

  三、主题活动中发展儿童交往能力的启示

  (一)转移关注点,寻求新突破

  发展儿童的交往能力,创设环境,创造机会固然重要。但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看,转变教育观念,转移传统的关注点,显得异常重要。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随时随地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主题背景下发展儿童交往能力,要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1、从文本到生活

  针对儿童的某一个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会选择文本来进行说教。如某一儿童内向,胆怯,就选择一个相关内容的故事,畅诉胆小之利弊,但其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在关注文本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生活,让儿童在生活中来改变这种胆怯的状况。优秀的教育文本源自孩子的生活。儿童不仅需要书面的知识,更需要实践的磨练;不仅需要思想上的认识,更需要行动上的表现和生存的技能。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孩子的交往活动是自然的,随意的。我们要从生活入手,把文本与生活有效地结合,从而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2、从课堂到日常

  儿童交往能力的养成,要从关注课堂、重视课堂转移到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对儿童的教育是贯穿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中的,不能用课内课外来划界线。假如课内表现得无比完美,而一到课外就无影无踪。那么这样的完美,我们可以摒弃。要关注儿童活动的各个环节,抓住时机,用日常生活中频繁的训练去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3、从预设到生成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会有无数个预设。因为有了这些预设,使教学更加有层次,有条理。但儿童的交往问题随着主题活动的进展,随时都会发生。对于这些突发的问题,是否可以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呢?回答是肯定的。儿童在自发生成的问题前面,往往表现出巨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关注力度远远超过教师预设的内容。我们应该根据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把儿童关注率极强的,生成出来的问题优先解决。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转变以往强调预设忽视生成的观念,做到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4、从结果到过程

  回忆《纲要》颁布前,评价一个活动的优与劣,往往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纲要》的颁布,犹如一股清新的空气,让我们闻到了原有空气中的异味,从而想排出异味,吸收清新。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说:“有好的过程,就会有好的结果,而有好的结果,却不一定有好的过程。”当孩子们把你刚刚整理好的区角折腾得乱七八糟,而孩子们却无比开心快乐时,你会怎么样?为孩子的开心高兴吧!因为在这种开心下,发展了孩子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等。千万不要往孩子的“开心”上沷冷水,把“开心”变成“灰心”。只要孩子在“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那乱七八糟的“结果”又算得了什么?

  (二)因材而施教,人人有所得

  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孩子的不同能力,分配给儿童不同的任务,做到因材施教。一个班中,总有的孩子能力强,有的孩子能力弱,在交往能力上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区别对待,在同一个主题中分配给孩子不同的任务,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在活动中体验活动的乐趣,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每位儿童的自信心,消除与人交往的恐惧心理,达到发展交往能力的目的。

  (三)师生讲平等,融入生活中

  每位儿童都是一个个体,是一个独立的人。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始终要与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成人有成人固定的思想模式,儿童也有儿童特定的思维方式。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需要成人向儿童做出较大程度的倾斜,需要成人“蹲下身来与孩子说话”,而不是要求孩子站在椅子上与成人对话。教师要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问题,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确定什么主题,需要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获得,不妨先问问孩子,让孩子自己拿主意,教师只要在孩子需要之时助上一臂之力即可。要让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不妨多带儿童“走出去”,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人们之间的交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交往所带来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利用教育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在确定主题后,布置儿童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寻找相关的材料,发动家长帮助儿童去完成任务,让孩子从中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

  在“走出去”的同时,“请进来”也是一条良好的途径。把别的年龄段的孩子请到班里来,向他们介绍自己班的主题活动。在家里家长更是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在保证无危险性的前提下,让他们吵吵闹闹,说说笑笑、尽情地折腾。虽然,这在成人看来是“胡闹”,但谁能说这个过程对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毫无关系呢?在这里,他们的思想可以海阔天空,他们的行动可以无拘无束。他们的“胡闹”更需要同伴间的配合,与他人的合作。

  从小培养儿童与同伴、成人交往的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十分重要和长期的任务。在主题背景下发展儿童的交往能力,只是儿童交往能力培养中的一个侧面。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种坚持的精神。教师应采用多种的教育手段,提供频繁的交往机会,随时关注儿童的社会性交往行为。对文明正确的交往行为,要适当的给予肯定鼓励。使每个孩子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合作,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浙江省义乌市商城幼儿 楼肖青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