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十八得了”当妈新标准 真能带出神通儿女吗?

2013-11-12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最近,网上热传着一则“十八得了”当妈新标准,令不少年轻妈妈自愧不如、望而生畏。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当父母的就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吗?超级妈妈真能带出神童儿女吗?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需不需要妈妈都练就“十八得了”的神功呢? “十八得了”当妈新标准 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 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 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 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 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 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 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 想得了创意,搞得了活动; 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 超级妈妈为何没有培养出独立

  最近,网上热传着一则“十八得了”当妈新标准,令不少年轻妈妈自愧不如、望而生畏。要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当父母的就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吗?超级妈妈真能带出神童儿女吗?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需不需要妈妈都练就“十八得了”的神功呢?

  “十八得了”当妈新标准

  下得了菜场,上得了课堂;

  做得了蛋糕,讲得了故事;

  教得了奥数,讲得了语法;

  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报;

  懂得了琴棋,会得了书画;

  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点;

  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

  想得了创意,搞得了活动;

  挣得了学费,付得了消费。

  超级妈妈为何没有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看到网上热议的“十八得了”当妈新标准,我的脑子里立刻跳出个该标准的代表人物来,她就是我表姐童童妈。

  在我们这个大家族中,表姐曾经以学业优秀而著称。她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博士生,毕业后供职于某知名高校。不过女儿童童的出生彻底改写了表姐的人生,现在的她以“超级妈妈”的新面貌树立起了一位居家主妇的形象。

  童童小时候,我们见过最多的场景就是她在前面跑,表姐在后面追,手上还拿着食物、衣服等等。表姐对童童的照顾是全方位的,养育童童十几年,表姐硬是将自己从“双手不沾阳春水”的科学家转型成为超级妈妈,女儿的衣食住行全部由她自己一手操办。

  表姐当然不会让童童输在学习的起跑线上,童童3岁开始学英语,为了营造语言氛围,表姐日常对童童说的都是英式英语;童童学钢琴后,原本没什么音乐天赋的表姐竟然自学成才,现在除了能够指导女儿练琴外,她的分辨音准能力时不时让专业人士自愧不如;童童10岁开始学奥数,表姐给她报了很多培训班,表姐坦然道:“奥数这么难,童童这么小,哪能当场听懂啊?当然都是我随堂听课做笔记,然后回家慢慢辅导了……”

  童童在表姐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她比其他孩子长得高大壮实,课内课外成绩也异常优秀。但是已经12岁的童童没有坐过公交车,没有一个人走过斑马线,不认得从学校到家的路,打不开自家的门锁;她也无法独自完成洗漱沐浴,不知道增减自己的衣物;她吃不惯学校食堂的饭菜,外出必须携带自己的床单被套……确实,与同龄孩子相比,童童自理能力弱,适应能力也较差。

  表姐是个不折不扣的“十八得了”超级妈妈,辛辛苦苦培养大的童童能算是个优秀孩子吗?评价优秀孩子,美国学者里恩提出过十七条标准,对照该标准,童童只拥有“知识和技能”这一条。

  表姐的问题其实也是国内家庭教育的误区所在:家长总是过分关注孩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他们全身心地围绕着孩子的学习转动,为了孩子能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他们自觉自愿包揽孩子的生活琐事;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他们愿意和孩子一起学习,甚至还部分替代了孩子的学习过程。

  妈妈能干原本是孩子的福气,但如果妈妈凭着自己完美的全能,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独立面对生活、思考人生和承担责任的机会,那么妈妈同时剥夺掉的是孩子其他优秀素质养成的锻炼机会。

  人生是一场旅行,妈妈必须明白,不管你自己如何全能,你总归呵护不了孩子一辈子。漫长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孩子都必须独自旅行,而尽快长大成熟并适应这个社会是孩子能够独自旅行的重要基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不是替代孩子去完成各种生活和学习的任务,而是引导孩子如何逐渐掌握独自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能独自成长并适应社会的优秀孩子,聪明妈妈应该学会放手。无微不至的呵护是一种爱,但适时的放手是一种更理智的爱,因为孩子需要在放手中成长!

  教师发言:成长之路要靠孩子自己用双脚丈量

  据说现在当个妈不容易,除了上厅堂下厨房,更要修炼出十八般武艺,时而是文采斐然的文艺妈,时而是能制作烹饪的巧手妇,时而是吃苦耐劳的女汉子,时而是豪掷千金的大富豪……

  当妈的难道必须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就要练就十项全能的本领?果真如此,不知道要打消多少人当妈的念头。因为,一个全能妈妈的心里貌似是没有自己的,她的一切——工作、兴趣爱好、时间精力……只能统统奉献出来,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巨变,她将一直是围着孩子团团转的那颗卫星,永远在固定的轨道里行走。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替代的,路要靠他们自己用双脚丈量过去,本领也要靠他们自己摸索练就。当你包揽了孩子的一切时,你是否想过,你的付出也许适得其反,你竭尽全力培养出来的,可能只是个某方面的低能娃。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的是一个单亲妈妈为了孩子呕心沥血,包办代替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终于把孩子送进了一流的大学。可是儿子呢?寒暑假在家都不知道做家务,连午餐的碗筷也全都浸泡在水池里,等妈妈回来再洗。直到儿子研究生快毕业时,这位妈妈得了重病,儿子却没有一句安慰的话,更不用说在病榻前反哺了。他没有起码的生活常识,不会买菜做饭,不会打扫洗衣,更不会照料病人。当妈妈病情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他却一心只想着要读博士。全能妈面对低能娃,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我教的班里有个女孩子,父母因为工作太忙,除了关注孩子发展的大方向,小的细节根本无暇关心。女孩从二年级开始就自己上下学,三年级的儿童节,班级里聚餐,她包饺子、做蛋挞、烤蛋糕、做水果拼盘,样样干得有模有样。她的手工作品尽管粗糙,可百分之百是自己做的;作业里虽然也有错误,但那全是她自己思考的;她磕磕绊绊地写作文,有时候还得不到好成绩。可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是班里最自立的一个,成绩也名列前茅。在慢慢摸索中,她的作文也越写越好,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你看,懒妈妈培养出来的却是全能娃。

  所以,当妈的无须有十八般武艺。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就算你光芒万丈,也请记得暂且收起你的光芒。孩子在成长路上披荆斩棘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是带着最真诚的的笑容和祝福,站在路边为他们鼓掌。

  家长感悟:请帮孩子撇开拐杖

  前不久,女儿曾告诉我一个在学校发生的真实的事情。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说:“明天的英语测试你们可以带任何与英语语法有关的书籍和其他所能用得上的一切东西,我们明天进行开卷考试。”一位女生弱弱地问老师:“我可以带妈妈来吗?”老师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带你妈呀?”“因为我妈可以给我辅导语法!”当时女儿是当笑话说给我的,但那女生的话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孩子过分依赖父母,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女儿每次在遇到难题时,几年来都用那句常用语:“妈,俺们研究一下这道题吧?”我不止一次地反问她:“怎么不问你爸?”“因为我爸太笨了!”是呀,这能怪孩子吗?多年来,这种依赖都成为一种习惯了!

  曾几何时,我曾向同事和亲友们显摆,我多能呀!从孩子上学那天起,我不但是她多功能的保姆,而且还是语、数、英、政、史、地等全科全能的老师。每次与孩子一起上课外英语班,我都得给她记笔记,然后回家再辅导她一次。就连奥数题,我都得事先做一遍,然后再不厌其烦地讲给她听……多少家长都是一直这么无悔地当着孩子的拐杖。

  如果让所有的父母自由选择的话,我想全天下爱孩子的父母们,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让孩子快乐一点、轻松一点,而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多的负担和包袱。可面对急功近利的诱惑,耳濡目染那些被称为“孩奴”的家长们为自己孩子所做的一切,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为孩子减负呢?

  谁都知道童年本应该是自由的童年。正如严复的《童趣》中所描绘的那样,就应该尽情享受玩蟾蜍、捉蚊子、听蛐蛐叫的惬意,家长不应该逼着孩子学习太多的知识和技能,更不需要用培养天才的计划去培养他们。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天真烂漫、纯洁、干净无污染的童年,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让孩子在学校的记忆里有的只是单纯明快的生活,而非奔波劳碌在各种补习班的路上。但很多时候,随波逐流的父母们是不是无意间给孩子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我的一位同事的妻子为了把女儿培养成为精英,从孩子上学前班时起,她就没再上过一天班。每天除了接送孩子就是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现在孩子每天除了正常上课外,每周还得到奥数班学习三次。孩子小小的年纪,却上了九个补习班。花钱不说,还让孩子身心疲惫。

  我时常想对那些家长们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谁都希望他们发光发亮!可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让他们过得简单些、快乐些,让孩子撇开父母这样的拐杖,独立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成功!

  成长观点:“十八得了”不是当妈的核心

  当妈确实不是一件简单事,而“十八得了”当妈新标准并不能作为衡量妈妈们尽职与否的标准。依我看,这“十八得了”中,有些应该是老师的职责,有些可以由保姆或者爸爸来做,它们都可以由其他人来代替完成。而唯独一样,除了妈妈无人可以替代,那就是孩子与生俱来最需要的安全感。

  我的婆婆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十八得了”的标准,她最多能达标两个。可这并不妨碍她把我的丈夫培养成一位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的有用之才。在丈夫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妈妈的一次学业辅导,可他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出类拔萃。婆婆对儿子的教育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纯朴而专注的爱。丈夫说,在他还是一个孩子时,母亲关切的目光、慈爱的笑容、亲切的鼓励,就是他不断进取的最大动力。

  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竞争变得更加激烈,教育孩子也不能那么“简单”了。但当妈的核心其实仍然是给孩子安全感,以及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心理力量,这才是当妈的基本职能。家长切不能因为过于重视孩子的教育而事事包办,不能为了全方位照顾孩子而放弃自我、甘作“孩奴”。

  有的妈妈为了孩子,不断提升自我,这固然是好事。可一旦修炼成“超级妈妈”,势必就变得比较强势,开始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按自己的标准发展,而忘了去问一下孩子自己的想法。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选择和思考的权利,也让孩子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成长乐趣。

  妈妈们如果只着眼于孩子,也很容易忽略掉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爸爸的感受,这就容易引发“不和谐”,从而形成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家庭氛围。与此同时,如果妈妈们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依然“不开窍、不成器”,那妈妈们就难免失望,这样的情绪反过来也会对孩子造成压力,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妈完全可以不必这么累,这么出力不讨好,只要你不会因为嫌带孩子累或者其他原因把孩子交给老人,不让孩子因此缺乏安全感,那至少算是一位有担当的妈妈了。好妈妈,并不一定得是好陪练,但一定得注意呵护孩子的安全感,学会做孩子的好朋友,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他的选择。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妈妈们完全可以装一下“懒”,扮一下“傻”,让孩子获得独立、自由的锻炼机会。爱孩子,除了当好陪练、做好他的榜样,放手其实也很重要。

  成长指导:家长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

  “十八得了”妈妈新标准令不少年轻妈妈自愧不如、望而生畏。焦虑的家长不禁会问,难道我们都要这么全能,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吗?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无论父母多么全能,都不能喧宾夺主。超级妈妈未必就能培养出超级孩子。家长最明智的做法,不是在孩子面前逞能,而是学会隐忍、学会示弱。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是山姆》这部电影中的弱智爸爸山姆是最具智慧的爸爸。虽然他的智商仅相当于7岁孩子,但他却完全掌握了教育孩子的真谛。山姆全身心地去爱孩子,这种爱没有条件、没有限制,不用物质来衡量。他可以花整个下午的时间和露西一起在公园玩耍,他会一遍一遍地读着他朗读过千万遍的故事书哄她入睡。就像露西自己说的:“我很幸运,你和别人的爸爸不一样,没有任何人的爸爸能够总是去公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智商正常的父母也会把“爱”这个字挂在嘴边,口口声声地说爱他们的孩子。他们努力地在外面工作,拼命地赚钱,理由是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但他们却不愿意或者借口没有时间陪孩子逛一逛公园,也没有空蹲下来听听孩子需要什么,更没有时间坐下来什么也不做,只是陪着、看着孩子。

  同时,山姆因为智力低,所以和普通父母相比,山姆对女儿的能力推崇备至,一次普通的演讲、一次体育竞技的胜利,山姆都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正是因为山姆自己很多都不知道,女儿反而学会了很多;正是因为他没有在孩子面前摆出“我就是比你行”的态度,女儿反而成长更顺利。露西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她知道什么时候该睡觉,甚至像家长一样照顾山姆,露西也学会了很多山姆不会的知识,而且成为山姆的老师。家长要善于学习山姆的教育方式,在孩子面前多示弱、少逞能。

  电影里面有个反差非常明显的镜头,当露西面带微笑、被父亲称赞着讲完毛毛虫是如何变成蝴蝶后,一个男孩上台讲解蜘蛛,而他的正常智商的爸爸却在旁边指手画脚,男孩子痛苦的神情、极不耐烦的语气都显示出他根本不喜欢爸爸那些不必要的“帮助”。最终,孩子本来是想讲其他昆虫的,但自以为是的父亲却帮他选了蜘蛛,导致整个演讲无法顺利进行,孩子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作为成人,虽然很多东西我们都已知道、很多事情都曾经历,但我们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孩子,给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犯错。正如德国心理学家黑尔加·吉尔特勒所说:“如果您放弃权利,放弃您的优越感,那么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机会就更大。”

  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我们既需要学会示弱,更要虚心向孩子学习,可以向他们学习某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学习他们的某项特长,甚至是他们身上有家长可能没有的某项品格。

  在向孩子学习这个方面,犹太人做得非常到位,依据犹太教的规定,家庭会议要讲家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和重要事务。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参加,并可以发表意见或举手表决。在这些会上,犹太人也都尽量让年轻人先发言。他们总是被这样鼓励着:“真理面前是没有老少的,你和我都要听从真理的召唤。你们最有热情和想象,试试你们的能力吧。”

  在某种程度上,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甚至孩子凭借思想灵活、反应快的优势,在接受新事物上更胜一筹。所以我们更要向孩子学习,不要一味在孩子面前逞强。

  学者观点: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并非学习知识

  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是不是每个母亲都要成为“超级妈妈”才能教育好小孩呢?有家长就明确表示,如果为了孩子而失去自我,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自己成了“超级妈妈”也未必可以教育好孩子,只能让自己沦为“孩奴”。所以,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已经进入了误区。

  家庭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孩子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国家,古人也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三字经》里便有“子不教、父之过”之说。曾国藩也曾说过:行不得则皆求诸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时应尽量和缓宽厚。所以,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成长,而不是对孩子的约束和惩罚。由此可见,现在的家庭教育误区在于家长把对孩子的约束及惩罚当做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一种教育行为的错位。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主要是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的指引,而非仅仅是学习知识。一个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才有好的品行,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有些家长也显得有些急于求成,一切以成绩为衡量标准,所以才逼着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结果不仅把孩子逼得很累,甚至对学习都失去了兴趣,而且家长也很累,完全就因孩子而失去了自我。这样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孩子有一个“超级妈妈”,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毕竟这样可以从妈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并非每个妈妈都要成为“超级妈妈”。家庭教育是基础,但并非是教育的全部。所以,父母不能把自己的目标强加给孩子,如果让孩子不堪负重,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会对抗,这样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

  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家庭中主要是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学会做事与做人,具体的知识学习,应该是通过学校学习来完成的。家长还要改变教育理念,改变家教方式,要放手让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管理自己,要在家庭中创造让孩子劳动实践的机会,使孩子努力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关爱,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亲子早教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