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好孩子”情感障碍个案研究

2012-05-04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好孩子”是指较聪明,接受能力与自理能力较强、乖巧、听话的儿童。他们常常成为教师的小帮手,如:当小组长、做值日生等,受表扬成了家常事。然而,过多的表扬与奖励,也使得他们容易产生盲目自傲,虚荣自负,惟我独尊,敏感脆弱等情感障碍,这对他们良好个性的发展是及其不利的。因此分析这些“好孩子”情感障碍形成的原因,寻求这些情感障碍的缓解对策,成了我们本次探究的主要内容,希望能为教师的指导提供有效的方法。本文就“好孩子”儿童费某的情感障碍进行研究,对其情感障碍的缓解过程形成的原因、缓解对策进行了初探,以寻求促进“好孩子”良好个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实施方案的制定:

  (一)确定研究对象

  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中一班儿童费某有此方面的问题,就确定他为研究对象。

  (二)制定研究方案

  1、建立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向费某的家长了解有关情况并观察记录其在幼儿中的表现。

  2、分析儿童现有情况

  (1)儿童一般情况:

  费某,男,6周岁,家庭经济条件相当优越,家庭成员中母亲对他非常溺爱,百依百顺,对他的任何过错从不训斥责骂,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在幼儿中,该儿童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2)情感障碍的表现:

  该儿童自我优越感、自尊心强,十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优越感被打破时,常常无所适从,情绪低落,表现为非常任性。活动中争强好胜,喜欢听赞美的话,不容易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喜欢处领导地位,常常比较霸道,随心所欲。

  (3)形成的原因:

  a、家庭教育的原因:该儿童父母一味地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姑息迁就,使孩子认为天下无己不能之事。这种溺爱的教养态度,形成费某任性、霸道、不能接受挫折等诸多情感障碍。

  b、幼儿教育的原因:由于该儿童各方面能力较强,因此经常受到来自于老师和同伴的赞赏和肯定。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在态度言行中也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该儿童的欣赏,对于其所犯的小错误却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无形中使孩子形成优势心理。

  c、自身原因:该儿童缺乏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及共同活动的能力,缺乏相互谦让、利他、合作的习惯及体验,缺乏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意识;同时,又难于控制自己的欲望,经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行动。于是,当不如他的意时,常常就表现出无所适从,情绪低落或任性、发脾气。

  3、确定目标行为:

  ①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能在实际行动中改正。

  ②愿意与同伴相互合作、协商。

  ③能初步形成体谅他人,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的习惯。

  三、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选择教育材料。

  教育是幼儿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的优势,应当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提高儿童对问题的认识,于是我们在杂志上、教材上,寻找相关内容的儿歌、故事、游戏等,帮助儿童认识自身的缺点和弱点。

  2、争取家长配合。

  实施前,教师通过家访和家长制订实施计划方案。

  3、确定合作人选。

  本班三位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工作,以求教育的统一。

  (二)缓解过程

  第一阶段(第1—6周)能尝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现在很多人对“表扬比批评好”的教育深信不疑,怕批评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对孩子的缺点有放纵、疏于管教的倾向。对儿童的鼓励固然是重要的,但并非表扬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在没有批评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自尊心强而自律性差,自私自利。针对这一点,面对像费某这样的“好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做法是:对他的特长优势适当淡化,只告诉他只是某方面比较突出,同时也提醒他欠缺的方面。例如每周的周五,我们班都要举行“闪亮之星”评比,让孩子们通过对本周内发生在班上的事进行讨论,谈一谈每位小朋友进步或不足之处,评选出当周的“闪亮之星”。而费某,他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都较强,可到现在也没上过“闪亮之星”榜,他自己也挺不服气的。有一次,有的小朋友推荐他,但很快被其他小朋友指出许多不足,有的说:“费某,有时候来幼儿时,还要哭鼻子。”有的说:“费某,老师、小朋友批评你的时候,经常嘟嘴、跺脚,不服气。”还有的说……费某听到这么多小朋友对他的批评后,情绪非常低落。这时,我们结合他当前的情况,耐心地分析存在他身上的各类优、缺点,使他深刻认识到自己虽然在许多方面都比较出色,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通过细心的引导使他了解这些缺点带给他的危害。逐渐地,费某有了少许的变化,他开始慢慢地能接受别人对他的一些建议和意见。

  第二阶段(第7—12周)愿意与同伴相互合作、协商。

  孩子喜欢与同伴交往,但是“好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使得同伴不愿与他们交往,这会为他们个性的顺利发展带来阻碍。教师应引导“好孩子”与他人合作,鼓励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明白彼此各自所长。如:在同伴合作游戏时,当儿童厌倦了,想停止游戏,教师可给以引导:想结束游戏前,应先征求他人的意见,问一声:“我不想玩这个了,可以吗?”或“我们我们可以玩别的游戏吗?”让他们懂得在合作游戏中只有尊重他人意见,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才能继续,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另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及游戏活动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需儿童合作的内容。如在《认识现代通信工具》活动中,让费某学会与同伴合作制作“磁卡电话”,并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在科学活动《声音的传播》中,引导儿童想一想“这样可以利用一空心纸棍来听声音,让费某自然而然地想请一个伙伴来帮助,一个对着空心纸棍的一头轻轻说话,另一个在空心纸棍的另一头听声音,从而体验到合作实验的成功与快乐。在一次次的合作活动中,费某不但体验到合作、互助、成功的乐趣,而且逐步摆脱了自我中心,懂得了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适应集体的要求。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教学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