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中幼网为首页
RSS订阅 | 手机版 | 微信订阅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征稿活动

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分析

2008-04-3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收藏 复制地址
转载:

  幼儿入园初期可以观察到的一个明显现象就是亲子分离焦虑的产生。本文拟在前人情绪心理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如下分析。

  一、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映斯科特对幼犬进行的研究认为,幼犬离开在关键期中经历到的客体或情境时,它发出苦恼的声音。这种情绪性苦恼只有在其他幼犬或熟悉的情境出现在它面前时才能解除。斯科特把这种反应看为先天的。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是维持着对种系中其他成员的依恋的一种反应。斯科特将他的论证推进一步指出,许多动物都对特定的熟悉的生理环境形成了情绪上的依恋———他称这种现象为最初定位。例如,幼犬在它们的眼睛睁开后不久就形成了这种依恋。其证据在于当把它们放入陌生环境时,它们吠声的比率有显著变化。斯科特认为人类婴儿也有这种情绪。幼儿在家庭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到3周岁以后,进入幼儿园小班。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和害怕感是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那么这种动因是否会表现出来,则要看母亲是否离去。

  二、母亲的离去一方面加剧了幼儿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使幼儿产生倒退,认为不在眼前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根据皮亚杰的研究,人类婴儿大约在出生的第二年,形成永久性客体的知觉。客体的守恒依存于客体的定位,即是说,儿童既知道客体消失时并非不存在,同时也知道客体往何处去。所谓倒退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思是在处境困难的时候,儿童时常会倒退,显示出一些早年所具有的行为。

  据上所说,幼儿3周岁入园时已经达到并超过了永久性客体形成的年龄,应当知道妈妈走了,还会回来,并且很多妈妈在离开时就明确地说了“妈妈下班来接你”,但为什么幼儿在母亲离开的瞬间就哭了呢?我们认为一种很好的解释就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倒退,担心妈妈走了也许不会回来了,再也看不见了,自己要呆在这陌生的环境里与这些陌生的人相处。其实除了产生“母亲走了,再也看不见”的倒退以外,幼儿伴随哭闹还产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观察的倒退,例如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行为。

  三、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分析的现实意义

  (一)对父母的意义

  1.幼儿初入园时只有3周岁,为了消除幼儿本能的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害怕感,我们可以在其中增加认知因素,化陌生为熟悉。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她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情绪是由这种评定引起的,可以简单表示为“情境→评估→情绪”。因此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在幼儿入园前的7、8月份应当带幼儿提前熟悉幼儿园及其周围的环境。父母可以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或吃完晚饭散步的时间带幼儿步行到幼儿园参观、游玩,以熟悉环境,产生安全感。回家后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话,让幼儿慢慢产生去幼儿园的路线表象以及有关幼儿园的表象,对幼儿园产生一种良好的评估,有利于幼儿入园时良好情绪的发生。

  2.根据幼儿产生的“妈妈不见了”的倒退行为,在入园前可以用玩捉谜藏的游戏来化解这种倒退,增强幼儿对永久性客体的认识。父母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如家里、家里附近的空旷地带跟幼儿一起捉谜藏,让孩子找藏起来的父母一方,为了安全起见,父母中的另一方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找。以后可慢慢移至不熟悉的环境而人又不是太多的地方玩捉谜藏的游戏,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幼儿对永久性客体的认识,知道只要妈妈是存在的,即使有一会儿或有一段时间看不见了,妈妈最后还是会出现的,以减轻幼儿“妈妈不见了”的担忧。

  (二)对教师的意义

  1.教师既然懂得了幼儿分离焦虑是其本能害怕陌生环境的反映,就应当同情并允许幼儿哭闹,让幼儿得到正当的渲泄。但是时间不能长,一般一分钟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不能用强制性的训斥和恐吓把幼儿的哭闹压下去,否则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2.逐渐哄拍幼儿停止哭闹、抽泣等一系列不愉快的生理行为,使其在生理行为平息后逐渐平息不愉快的情绪。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的一个宗旨就是认为情绪可以由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引起,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他曾举例说“……我们所以感到悲伤是因为我们哭泣,恼怒是因为我们攻打,害怕是因为我们发抖。……”虽然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学说把情绪与外在的表情之间的关系弄颠倒了,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得到广泛的运用和验证。我们常说“越哭越伤心”,其反意就是“不哭慢慢就不会伤心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只有当幼儿停止了哭闹的生理行为,幼儿不愉快的情绪才会慢慢平息。

  3.使其不愉快的情绪转移到游戏中来。伊扎德在研究儿童的游戏与情绪之后认为,儿童用重复的游戏帮助自己去处理本来是势不可挡的情境。例如,去控制可能产生的焦虑。他进一步假设游戏在整合情绪的各个成分上,以及在更成熟的人格发展上具有一种重要的作用。对于初入园的幼儿来说,游戏至少有以下两个功能:

  (1)游戏中新颖的玩具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暂时忘却不愉快的情绪。(2)根据幼儿交往的特点,玩具的存在可以增加幼儿交往的概率和频率。由于玩具对其的共同吸引,可以诱发幼儿间相互交往的可能性。在观察中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坐着不动的幼儿之间没有语言或非语言的交往,而共同去拿一堆玩具时,则引发了幼儿的目光对视、身体接近、手指接触以及随之而来的言语交流。所以,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尽快熟悉起来,在同龄伙伴中找到安全感、归属感,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综上所述,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的产生有其心理的原因,对其进行恰当的心理分析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欢迎关注“学前教育网”、“园长”微信公众号。
⊙欢迎分享、转载,转发请勿做任何修改,包括本声明。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中幼网编辑整理,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分享到手机/微信/QQ

  • 学前教育网微信公众号

  • 333美丽童话公众号

  • 中幼网QQ公众号

  • 幼教圈QQ公众号

 
 
家园共育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想要吗

德育报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欢迎您关注

教育理论

2020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日程安排

热门排行

统计代码